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朗读

译文


听到春山杜鹃一声声啼叫,既是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归来。早上飞来的白鸟似乎是在责怪我违背誓言与其分离。
我当初想效仿郑子真,陶渊明终老田园,对着岩石坐卧,学陶元亮赏菊。现在我出仕做官,恐怕要被人用《北山移文》来耻笑了。

注释


杜宇:又名杜鹃、子规,鸟名。鸣声凄历,能使旅客起思乡之念。
白鸟:水鸟。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诗与这句的白鸟背人飞,都是不忍相别的意思。“白鸟背人飞”尚含有返回的象征。
郑子真:汉时谷口人。
陶元亮:陶渊明名元亮。
《北山移》:即《北山移文》。

参考资料:

1、李肇翔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07页 .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的春天。辛弃疾从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至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被罢黜闲居上饶带湖整整十个春秋。绍熙二年又被南宋当局任命福建提点刑狱,时年五十三岁。这首词是在赴闽时写的。   

参考资料:

1、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 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6年1月 :第781页 .

赏析

  上片写景,借鸟语传情。辛弃疾对他的重新出任,并没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时的那种“春风得意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写了这样一个开头:“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当他在春山间行走时侧耳倾听,杜鹃鸟一声声长啼,很有抒情意味,仿佛是为他而写下的抒情诗一样。然而杜鹃的啼鸣,古人都以其声如“不如归去”,能动旅客怀归之思。那么作者只见它送行的殷勤,不觉它劝归的意思,显然是在装糊涂。这里说“送行”,是嘱他别忘归来之意,表达了作者未出行即思归乡的心境。末句突然一个反顿:“朝来白鸟背人飞。”借白鸟见他出山,就因怨愤背飞而去来显化自己的矛盾心情。这里仿佛是目遇心感,随缘而得,但其实是经过构思,富有深意的。因为第一,作者用了自己的旧典:当年他初隐带湖,就在词里表示过与盟鸟结盟,永不背叛,(《水调歌头·盟鸥》)而今居然食言了。第二,作者还借用《列子》典故,表明当人有了机心之后,白鸥自会识破而远飞避害。而今白鸥见他就背飞而去,显然是不满于他那欲有作为的机心。所以白鸟这个意象,虽然取象于当前,但一能显示他的自笑机心,二能显示他的自笑背盟,措意曲折而深隐。

  下片写情,借典故寄意。前两句,借汉代隐士郑子真屡受诏书而不肯出,东晋大隐士陶渊明一挂冠即至死不仕的典故,表明当年自己也曾像郑子真,陶渊明一样,隐于岩石下,手把菊花饮。末句突然一个反转,以前人讽刺同隐者违约出仕而作的《北山移文》,来自嘲自己的愧对山中故人,不能像郑子真,陶渊明一样坚定其志,却是半道背盟了。这次出山,与其说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如说是对这些年来久已习惯了的“隐逸生涯”的背叛。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待山中故友起而讽刺自己,就已经感到这种大谈归隐之趣后再出仕的行为可吃可羞,说“而今堪诵”,这表明,作者此时确实面临着心理上的压力。这压力,是作者用世与避世的矛盾心情的充分反映。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借物借事传情达意,把准确和曲折的效果相结合。在结构上,上下两片都采用前二后一的逆转句式,使重心落在每片的末句。而两片之间,结构对称,表意均衡,显得整饬、有力。

参考资料:

1、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 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6年1月 :第781页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朗读
()

猜你喜欢

三山冰合放鹰时,千骑如云授指麾。
日暮六街尘滚滚,马前横抱白鹅归。
()

江亭饮罢起离愁,何事西风又越游。
潮信欲来人欲去,夕阳红蓼满汀洲。

()

宫庭白日静相宜,铃索无声谩自讥。云近帘栊秋影薄,香飘殿阁晚风微。

典谟事业千年册,黼黻文章五色机。每叹小臣怀补报,寸衷何计达宵衣。

()
勋业未能成,青铜照眼明。
星霜惊入鬓,天地觉无情。
才近半百岁,渐生三两茎。
儿童劝休镊,浪得老成名。
()
为忆当时,沈醉里、青楼弄月。
闲想像、绣帏珠箔,魂飞心折。
羞向妲娥谈旧事,几经三五盈还缺。
望翠眉、蝉鬓一天涯,伤离别。
()
婥婥妆楼红袖,亭亭将阃青油。
东皇天巧世无俦。
定有司花妙手。
十里香风晓霁,千家绮陌春游。
()

诜诜孙子,有引无替。太史作诗,式昭永世。

()

月可中庭,夜凉初燕。见个人人、越格风流,饶济济、入时打扮。小从容,不似前回,匆匆得见。
坐上不禁肠断。捧杯深劝。争敢望、白雪新声,唯啜得、秋波一眄。告从今,休要教人,千呼万唤。

()

芹泮香风十载闻,故山归早亦殊恩。春来每自添诗债,酒罢同谁卧竹根。

台省备员遥庆我,篇章传世竟输君。因风报李还西望,云树参差日未昏。

()
身前身后独灵灵,一切如来出此经。
歇尽狂心便相见,水秋天净月亭亭。
()

绛帐遥趋大国风,悬腰双剑拂长虹。旋收骏骨过秦市,尽辇蛾眉入汉宫。

紫阁烟霞晴望里,黄河冰雪醉吟中。惊看岳顶重题后,万古金天色对雄。

()

娇痴稚女最关情,新读毛诗一半生。忍死看他成长去,喘丝亲训两三声。

()

白月青莲社,文星远聚奎。
长庚秋映桂,太乙夜分藜。
峦色三台紫,峰形九曜低。

()

敏手机心颇自安,遮藏有路巧千般。
主公当面无因见,只怕旁人冷眼看。

()

千针一衲白头僧,久坐山中少送迎。六十年前师记否,明星灿烂独周行。

()

寄岳云,安九夏。无间绿,实潇洒。碧溪头,古松下。卧槃陀,昼复夜。

()

佛遣灭生灭,生灭长相随。不学大人相,却作小孙儿。

持心更觅佛,岂不是愚痴。

()

閒心山事夥,堪见不堪云。鹤照池中影,人行岭上云。

林交容马过,池阔到村分。日夕疏钟起,谁从定后闻。

()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

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

()

我头扶病醉岑岑,履历糟丘岁月深。
行李随身惟一剑,对花买笑亦千金。
离乡别去天涯泪,上冢凄其寒食心。

()

瞰月峰高,看街帘远,物华取次如归。夜深寒浅,春在六铢衣。

望来处、纱笼万点,见背后、钗燕双飞。疏梅下、星移汉转,胜似拜安妃。

()

征衣寄去到长安,才见霜飞木叶丹。何事深闺缝未息,高堂垂白恰初寒。

()

死别吞声事已难,何如生别彻心酸。青丝尚系残箴线,绛缕犹存旧带鞶。

瘴海不收泉下骨,荒山谁葬木皮棺。只缘老病身犹在,哭得无声泪始乾。

()

韶华骀荡。看化工尽力,安排春仗。薄雾霏烟,软风轻日,物态与人交畅。鸟声弄巧千调,楼影垂空十丈。乱花柳,粲宝钿缨络、彩丝帷帐。

佳赏。辉艳冶,笑语盈盈,花面交相向。歌连长缫,酒凝深碧,和气盎然席上。好春易苦风雨,人意难逢舒放。但拍掌。醉陶然一笑,忘形天壤。

()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梢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
名遂功成累复轻,鲈鱼因起旧乡情。
履声初下金华省,帆影看离石首城。
化剑津头寻故老,同亭会上问仙卿。
冥鸿高举真难事,相送何须泪满缨。
()

鉴形须明镜,疗疾须良医。若无傍人见,形疾安自知。

世路薄言行,学成弃其师。每怀一饭恩,不重劝勉词。

()

金吾不禁夜,灯火满街悬。蛋女施脂粉,蛮奴拾翠钿。

春风吹处处,明月自年年。何幸占丰稔,良宵听管弦。

()
十载依修竹,今秋始一辞。
琴书与俱载,风月故长随。
四海均为寓,旁观莫浪疑。
全家肯同住,未愧鹿门期。
()

归心如箭车垂发,却曲偏嗟足偶伤。韬叟频烦寄声至,旧京相见为诗忙。

奇情蟠郁容徐吐,好句吟哦亦自偿。留取假期迟两月,城南花事趁春光。

()
昔在中朝日,长怀只影伤。
逢人尽吴蜀,无伴说荆襄。
千古卿材地,多年世论忘。
因君到云路,江汉不凄凉。
()
错向南来犹自可,归乡一错更难追。
果然到底错将去,三十六江流向西。
()

道逢射生船,有鹤驯且臞。青丝闭其目,病翼寒萧疏。

皋禽九天来,此岂真吾徒。独怜羽毛似,盘桓为长吁。

()

客到孤城暮,亭开万水边。晴虹标野渡,岩雪动平川。

吾爱沧浪曲,谁听白石篇。群鸥惊落木,孤雁下新烟。

()
我祖我宗,德厚泽深。
于皇继序,益单厥心。
天人协扶,一统有临。
乾坤清夷,振古斯今。
()

山家茆屋隔寒林,独抱枯桐觅旧吟。
门掩无人飞蛱蝶,白云垂地结晴阴。

()

琴台出石径,三月松花黄。好风从东来,散落皆天香。

野老行茯苓,白石煮琼浆。扫花春酿熟,醉饱能休粮。

()

沙柳阴浓岸草深,老犍回首认桃林。手提死雉惊乌啄,赖有田夫报苦心。

()
南津瀺灂夜风微,投晓湖灵更发机。
想像虚空闻帝乐,逡巡波浪匝天围。
三湘路指平芜转,两舸帆争白鸟飞。
却上业祠荐牲酒,荆云隐隐尚朝晖。
()
清晓莺啼红树。
又一双飞去。
日高花气扑人来,独自价、伤春无绪。
别后暗宽金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