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临泛/汉江临眺。唐代。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4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7
3、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40-141
4、徐应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1-162
5、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7-118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径襄阳。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7
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参考资料:
1、徐应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1-162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真珠帘 壬午送灶。清代。王闿运。糕甜粥嫩催年事。年刚被、爆竹今宵催起。夜雪悄生寒,趁壶觞先醉。里巷人家争节物,早厨办、一杯香水。迎岁。便狮头腊鼓,牛鞭春意。犹念暮景团圞,自寒扉掩后,锉烟冷腻。语笑旧儿童,悔枣梨嬉戏。镜听无人重跪拜,但老去、菱花羞对。憔悴。更凭谁说与,那时情味。
送郑继之归鳌峰。明代。顾璘。四月燕山雨雪寒,省郎多病复辞官。路经海上三神岛,兴在仙人九转丹。玉洞桃花留笑靥,沧江秋水湿渔竿。尔家谷口空长往,安石东山望未阑。
送张叔韬令罗浮。明代。徐熥。琼海曾乘博望槎,惠阳为政又携家。琴床半落姑仙雪,印匣全封葛令砂。输税山农冠箬叶,趁墟蛮女卖梅花。官閒好作罗浮长,四百峰中早放衙。
赋得系臂纱送陆姬。明代。徐熥。红汗沾犹湿,缠绵玉钏知。暗香生皓腕,微晕隐丰肌。疑作同心结,看如续命丝。守宫今褪尽,情重枕郎时。
高堂山兜率寺。宋代。文同。孤绝不可状,此山余旧闻。因官多暇日,与客到深云。门外一尘断,座中千里分。劳生当自去,缭绕下西曛。
尧夫垂未佳驾辄次二韵为谢。宋代。韩维。横笛能为水龙响,清歌不放彩云飞。知君未尽杯中兴,故折红芳赠醉归。
沈懋学游金陵归杭 其三。明代。顾璘。茱萸锦带系吴钩,半醉来登太白楼。唤取美人歌白苧,任教明月下西洲。
拟古 其三。清代。缪公恩。窈窕启明窗,罗帷风自开。素月西复西,所观殊未来。置我黄金梭,敛我明镜台。锦瑟一再弹,弦外有馀哀。言笑日以远,容华日以摧。与子结相思,素心终不回。霜气树高空,木叶飞林隈。揽衣不成眠,空阁起徘徊。
漫兴(七首)。元代。杨维桢。杨花白白绵初迸,梅子青青核未生。大妇当垆冠似瓢,小姑吃酒口如樱。
初夏幽居杂赋。宋代。陆游。修名宁复冀,余日苦无多。已叹堂堂去,将如寂寂何!编篱护香草,埋盎贮清波。儿戏君无笑,相从且浩歌。
杂诗三首 其一。元代。郭翼。靡靡轻薄子,沓沓肩相摩。营营樊中蝇,扑扑火上蛾。趋利不顾生,是非搆谗邪。所得不既少,所丧良已多。凄风遍大野,不久当如何。
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宋代。苏轼。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
黄河清。宋代。晁端礼。晴景初升风细细。云收天淡如洗。望外凤凰双阙,葱葱佳气。朝罢香烟满袖,近臣报、天颜有喜。夜来连得封章,奏大河、彻底清泚。君王寿与天齐,馨香动上穹,频降嘉瑞。大晟奏功,六乐初调清徵。合殿春风乍转,万花覆、千官尽醉。内家传敕,重开宴、未央宫里。
送杨刚中赴淮安教授。元代。仇远。西蜀杨君子,才为博士优。儒宫清似水,学舍不於舟。吴地仍多潦,淮田薄有收。虽非温饱计,足解友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