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唐代。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8-294
2、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4-196
3、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89-213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公元749~755年(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还有一说此诗大约创作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
参考资料:
1、朱文根.池州地方志记载了李白与《秋浦歌》[J].中国地方志,2011,04.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词。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此说难以确证。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这种解释是通达的。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1、宋绪连 初旭 .三李诗鉴赏辞典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 :255-275 .
2、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89-213
3、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8-270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此篇是其中第十四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把寒川激荡了,当然不会,这只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游铅山观音洞。明代。徐熥。高秋出郭门,名区访灵鹫。径路既逶迤,林峦错如绣。怪石竞瑰琦,奇峰自辐辏。玲珑似雕镂,
题画 其三 寻梅图。清代。缪公恩。寻春携侣问烟霞,蜡屐冲泥鸟道斜。笑指溪边深竹里,东风已绽一枝花。
怨东风 其一 客思。清代。尤侗。蒲叶端阳寓。又看银河渡。江山何事苦留人,住。住。住。破屋颓垣,古槐荒草,满庭秋雨。泥滑长安路。马首无停处。一鞭落日又西风,去。去。去。茅店孤灯,故乡回首,梦中云树。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担。唐代。皮日休。不敢量樵重,唯知益薪束。轧轧下山时,弯弯向身曲。清泉洗得洁,翠霭侵来绿。看取荷戈人,谁能似吾属。
春日访李十四处士。唐代。温庭筠。花深桥转水潺潺,甪里先生自闭关。看竹已知行处好,望云空得暂时闲。谁言有策堪经世,自是无钱可买山。一局残棋千点雨,绿萍池上暮方还。
郡斋偶书寄同院彭城学士兼简兵部同年采览。宋代。李建中。閒情閒憶事如空,静读离骚向郡中。冠剑老年伤远别,关诃夜月许相同。晚花天气孤庄雨,流水人间小阁风。行乐及时聊强饮,不须嫌作白头翁。
已亥杂诗 76。清代。龚自珍。文章合有老波澜,莫作鄱阳夹漈看。五十年中言定验,苍茫六合此微官。
送褚大落第东归。唐代。钱起。离琴弹苦调,美人惨向隅。顷来荷策干明主,还复扁舟归五湖。汉家侧席明扬久,岂意遗贤在林薮。玉堂金马隔青云,墨客儒生皆白首。昨梦芳洲采白蘋,归期且喜故园春。稚子只思陶令至,文君不厌马卿贫。剡中风月久相忆,池上旧游应再得。酒熟宁孤芳杜春,诗成不枉青山色。念此那能不羡归,长杨谏猎事皆违。他日东流一乘兴,知君为我扫荆扉。
凝真宫。宋代。张无梦。五云深锁洞门深,蹑屐攀萝特地寻。烟霭不藏尘外路,神仙遗下水中金。喜游汗漫华胥宅,重忆崆峒至道心。不得方平同一醉,红霞零落我樽琴。
再用前韵简丁端叔。宋代。陈傅良。乞邻亟只报何迟,愁绝饥甿一胜余。上有加餐下相忆,莫同泛泛寄双鱼。
初秋夜坐有感示于鳞。明代。王世贞。不寐宵声发,孤吟秋色来。关城羽林骑,钟鼓柏梁台。世事文章远,乡心战伐催。长安李生在,犹可对衔杯。
过汤阴崇寿寺二首 其二。金朝。杨奂。老僧七十六春秋,霜满修眉雪满头。见说故人揩病目,几时携杖入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