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翻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又三绝句。宋代。孔武仲。风定南溪映碧虚,扁舟选胜百蟠纡。荇花荷叶明人眼,犹记当年入镜湖。
颂一百则。宋代。释重顯。遍身是,通身是,拈来犹较十万里。展翅崩腾六合云,搏风鼓荡四溟水。是何埃垲兮忽生,那箇毫厘兮未止。君不见纲珠垂{上竹下轨}影重重,棒头手眼從何起。
咏怀六首。明代。梁有誉。阮公叹广武,陶子咏荆轲。岂知达士怀,感慨更繁多。饮酣匪甘放,身□匪术疏。冥鸿游四海,所畏在虞罗。高居与驷马,不如南山阿。时议徒纷纭,其如圭璋何。¤
雨中游武彝山四首 其四。明代。张萱。丹山碧水且淹留,九曲无如此曲幽。树傍云窝争碍日,竹依风穴巧当楼。洞中甲子才闻晋,路口渔郎不姓刘。转忆仙源杳何许,桃花空落水空流。
明妃曲一首。宋代。王阮。胡尘漠漠风卷沙,明妃马上弹琵琶。琵琶一曲思归谱,明妃泪尽胡儿舞。胡儿不道思归苦,更问汉宫余几许。古来和戎人似铁,汉家和戎人似雪。午窗一抹春山横,万里关河不须设。燕支帐寒秋复春,翠被不禁愁杀人。人生不可尽黄金,无黄金兮死沉沦。明妃也莫怨青冢,死有佳名生有用。君不见秦楼当日卷衣女,一一空随宿草腐。
从和山聪上人觅竹。元代。艾性夫。龙光长老有大竹,肯为东坡斫两竿。可是孟郊家具少,请师分我碧琅玕。
学草书。宋代。李纲。平生行事见真书,草圣空惭点画疏。今日试临寒食帖,却疑羲献不难如。
江上。宋代。陆游。禹会桥头江渺然,隔江村店起孤烟。冷云垂野雪方作,断雁叫群人未眠。万里漂流归故国,一生蹭蹬付苍天。暮年尚欲师周孔,未遽长斋绣佛前。
赴登州留别康海。清代。赵执信。微雨牵行色,离觞且对君。预愁见何日,不惜手轻分。远海高于岸,空烟聚作云。来朝倚仙阁,吟望背斜曛。
挽张主簿。宋代。李流谦。百里桑麻地,春风鼓舞中,随轩一犁润,折狱片言功。小试已无敌,晚成应不同。他年循吏传,亦足慰途穷。
分题得三槐亭送凤阳知府李文为弟极刑还乡。明代。管讷。凤翥群山秀,龙飞此地灵。昔人曾种树,今日尚名亭。密叶生仍细,疏花落更馨。音声来静夜,精魄孕虚星。雨入霏琴荐,云屯黯砚屏。秋阴连古市,凉吹进空囹。旧应三公兆,今看五马停。麟符荣不忝,燕寝梦俄醒。郡事非蝼蚁,原情在鹡鸰。从容辞组绶,萧散向林扃。缥轴诗成什,银罂酒满经。归装勤去仆,离曲厌歌伶。恋阙心应赤,还家鬓尚青。民今思召政,谁复犯齐刑。郡乘歌宜载,朝绅议可听。老夫将直笔,为著去思铭。
发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唐代。杜甫。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谿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八月九日醉书 其十三。明代。程敏政。秋风庭满送租人,今岁遥应我未贫。老仆隔墙频过酒,不知门外有朱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