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宋代。苏轼。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翻译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注释
⑴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⑵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⑶欹倒:倾倒。
⑷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⑸创:砍掉。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⑹成:一本作“会”。
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组诗第二首着眼于溪山林木,此诗后二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里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
七绝的写法,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后二句抒发情思。第一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的情感,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这两首诗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枝干同想象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内涵,情味深长。苏轼才气横溢,情调高远,其诗善于驰骋神思,翻空出奇。其题风景画诗无论长篇短章,都能不停滞于物象,常从生活联想中蔚发奇思,丰富了画的意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这两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前后,当时苏轼任翰林学士,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李世南善画,作“秋景平远”图,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一说题了三首,今存者二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峡石铺。宋代。范成大。峰头壁立伟天造,万雉石城如带绕。山骨鳞皴火种难,山下流泉却宜稻。新秧一棱绿茸茸,茅花先秋雪摇风。后皇嘉种不易熟,野草何为搀岁功
息滩。明代。李昱。息滩复息滩,逆上如登天。舟行势龃龉,百丈不可牵。人持白木篙,左右柱两肩。倒缘凌风樯,俯贴冲波船。分寸累丈尺,始能就其颠。回头望来者,相去一丈悬。我生匪利涉,坦易性所便。因之戒行险,庶资远游篇。
用厚后弟强甫韵。宋代。刘克庄。岁晚归休老学庵,敢嗟白首滞周南。在廷不欠秃翁一,开径宁无益友三。地岂长房之可缩,天非邹衍所能谈。桓郎狭小胶师说,未必雄书远过聃。
早起。元代。方回。调和风雨顺星辰,幸是人间自有人。老赖独眠无疾病,閒能早起更精神。胸中羲后先天易,物外坞不太古民。颇怪吾庐旧山色,不随时世与俱新。
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宋代。杨万里。销冰作水旋成家,犹似江头竹外斜。试问坐中还几客,九人而已更梅花。
闻角。宋代。韩琦。古堞连云暝霭收,呜呜清调起边楼。雍琴垂泪虚情恨,羌笛残梅未胜愁。数曲伴风吹戍垒,几番侵梦入宾邮。听来便觉春心破,素发生多不待秋。
诵芬。清代。王季珠。收入图书藏累世,自经劫火杳无踪。仅凭父执传佳话,尚忆先人赐笑容。船上看山如走马,田间戽水似吟龙。千金一腋珍无价,窃恨为裘未善缝。
次韵郭思得之归德铺留题 其二。唐代。吕颐浩。妙年题笔吐英辞,壮岁文章尽色丝。五字七言嫌浅俗,挥毫新制六言诗。
送谢廷圭服阕之京。明代。张弼。援琴切切不胜情,又促官航觐帝京。疏雨蒹葭临水驿,淡烟杨柳过江城。重看柏府群乌集,伫立梧桐一凤鸣。故旧相逢如有问,杏花时节续诗盟。
扈跸乘高爽气浮,湖山清胜远凝眸。行宫夜度燕关月,辇路风回汉苑秋。
扇影屯云随御仗,炉烟散彩傍宸游。虞巡到处覃休泽,睿赏时闻遍比丘。
扈驾功德寺陪李大司寇于徐二学士登西山对月三首 其一。明代。王弘诲。扈跸乘高爽气浮,湖山清胜远凝眸。行宫夜度燕关月,辇路风回汉苑秋。扇影屯云随御仗,炉烟散彩傍宸游。虞巡到处覃休泽,睿赏时闻遍比丘。
海珠谒李忠简公祠。明代。陈子壮。宋道日南行,番禺分纬象。腾达菊坡门,风徽宏器奖。既植外除声,亦触金华赏。委身小朝廷,乾坤就卤莽。谕贼障乡邦,疏奸明直谠。御榻引裾年,气与霜旻上。清切九阍灵,南人信无党。贾董实纵横,真魏虚来往。太乙西湖观,谁与论群枉。举手响阳堂,端为文溪榜。海珠石一拳,潮澜奔泱漭。官津有送迎,城堞横舟桨。节蒲与瓣香,亦可羞巍像。荒陬子姓繁,茅邑詹时飨。俎豆固未夷,声施亦未广。每自感遗编,端居邑敞惘。宁知礼佛幢,不见读书幌。同陟科名间,丰采乃千丈。百里出孤峰,海天云日朗。以贻同游客,殷勤致所仰。
家圃与诸客竟日夜剧游伯促咸在赋二十二韵。明代。陈子壮。青山谁独往,白日竟无哗。谁有高人迹,来寻处士家。襟怀都贮月,骨相本餐霞。松下幽盟在,林中逸兴赊。观鱼新水上,策杖小桥斜。棋局临风置,书床就竹遮。侵阶半马舄,点户碎桐葩。欲种三眠柳,才分五色瓜。灌园吾自拙,挥麈客偏嘉。庾杲能供韭,樵青解试茶。飞觞流石齿,改席近檐牙。单袷□初怯,层台瞩转遐。萤窗犹伏蠹,影树忽惊鸦。春迫连宵暗,星辉此夜华。朋簪盍不偶,酒德颂还加。得句同书叶,工诗愧浣花。社莲心并照,池草梦谁誇。孤赏琴三叠,奇情赋八叉。调调疑答籁,阁阁任吹蛙。贪弄金鹅蕊,从嘶臼鼻齁。无人行阛阓,随意步壸阇。重约明朝过,催晨鼓易挝。
燕京书事 其三。明代。黎民表。一夜瑶池集绛鸾,六花飞舞下云端。兰台未许誇清冷,黄竹徒劳咏閟寒。爽气萧森连玉树,晓光零乱拂铜盘。谁能和得阳春曲,长奉君王万岁欢。
至鲁桥留别□□将三首 其三。明代。陈琏。黄帽船头发棹歌,临流握手奈情何。人生离合虽常事,争似今时别意多。
田家杂兴和林屋山人作 其四。清代。沈纕。穹窒竞熏鼠,岁晚百务閒。踪迹远城市,陶然西畴间。新酒可介寿,园蔬供夕餐。不惜三时勤,获此终岁安。贫贱瘁筋力,貌苦心亦欢。衣食幸自周,苟免饥与寒。
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蔊菜。宋代。杨万里。齑臼文辞粲受辛,子牙为祖芥为孙。劝君莫谒独醒客,只谒高阳社里人。
题刘松年竹楼说听图。宋代。赵构。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此处与谁相伴宿,烧丹道士坐禅僧。
和永叔六篇其三看花呈子华内翰。宋代。梅尧臣。时不选数老独嗟,鬓毛未变目未花。爱公深殿见桃李,长才高咏无能加。红英灼灼弄日色,穠艳皎皎生铅华。长廊重幕风不动,映柳黄莺吟未涯。燕衔新泥补巢缺,蜗压峻陛临角斜。是时唯闻鸟雀闹,尽日不听车轮哗。虽传此景无分到,但讶习惯犹豪夸。他年造物傥有意,不使龊龊居贫家。
重过龙居寺。宋代。刘政。重来旧游处,触目景添幽。故墨犹余迹,忠魂已断头。疎钟号暮雨,枯木响残秋。欲诉愁人意,频怀杞国忧。
题四爱堂四首 其三。元代。王士点。余所爱兮秋菊,植之兮堂隩。思夫君兮柴桑,巾漉酒兮杯生馥。菊英黄兮江波缩,欲从之兮不我复。
古兴 其一。唐代。赵氏(寇坦母)。郁蒸夏将半,暑气扇飞阁。骤雨满空来,当轩卷罗幕。度云开夕霁,宇宙何清廓。明月流素光,轻风换炎铄。孤鸾伤对影,宝瑟悲别鹤。君子去不还,遥心欲何托。
次张君举秀才。宋代。郑侠。长风清洒翳天尘,捧出重光耀世轮。龙衮未温当扆坐,凤收先轸向隅人。一缄符命来差缓,四尺先坟梦已频。衰老将何报明主,雪霜柯干草莱身。
青石梁。清代。庄培因。石梁积空雾,策马穿宿障。一径迥入幽,两壁俨相向。攀援穷上跻,彳亍怯下望。才过登历艰,始觉宇宙旷。朝霞忽争飞,变幻非一状。独树缀高岭,残云带连嶂。即自信多奇,嗒焉效天放。
六月初三日迁居寄卧云翁。元代。曹文晦。危疑不决问巫咸,贞吉须过六月三。喜听鹊声鸣始旦,强缘鸟道出重岩。病身有托虫依蓼,家计无存水透蓝。云雾不迷飞鹤路,雅音无惜寄泥缄。
点绛唇·时霎清明。宋代。吴文英。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嫩阴绿树。正是春留处。 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征衫贮。旧寒一缕。泪湿风帘絮。
十三夜叠前韵。明代。程嘉燧。云軿月驾要人收,合着亭台在上头。曳影轩窗含远瀑,行空阿阁俯高秋。招延风物争人胜,揽驻湖山放月流。何得更言官酝美,世间应笑鹤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