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朗读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注释
⑴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⑵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⑶欹倒:倾倒。
⑷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⑸创:砍掉。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⑹成:一本作“会”。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鉴赏

  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组诗第二首着眼于溪山林木,此诗后二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里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

  七绝的写法,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后二句抒发情思。第一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的情感,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这两首诗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枝干同想象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内涵,情味深长。苏轼才气横溢,情调高远,其诗善于驰骋神思,翻空出奇。其题风景画诗无论长篇短章,都能不停滞于物象,常从生活联想中蔚发奇思,丰富了画的意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前后,当时苏轼任翰林学士,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李世南善画,作“秋景平远”图,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一说题了三首,今存者二首。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峰头壁立伟天造,万雉石城如带绕。
山骨鳞皴火种难,山下流泉却宜稻。
新秧一棱绿茸茸,茅花先秋雪摇风。

()

息滩复息滩,逆上如登天。舟行势龃龉,百丈不可牵。

人持白木篙,左右柱两肩。倒缘凌风樯,俯贴冲波船。

()
岁晚归休老学庵,敢嗟白首滞周南。
在廷不欠秃翁一,开径宁无益友三。
地岂长房之可缩,天非邹衍所能谈。
桓郎狭小胶师说,未必雄书远过聃。
()
调和风雨顺星辰,幸是人间自有人。
老赖独眠无疾病,閒能早起更精神。
胸中羲后先天易,物外坞不太古民。
颇怪吾庐旧山色,不随时世与俱新。
()
销冰作水旋成家,犹似江头竹外斜。
试问坐中还几客,九人而已更梅花。
()

古堞连云暝霭收,呜呜清调起边楼。雍琴垂泪虚情恨,羌笛残梅未胜愁。

数曲伴风吹戍垒,几番侵梦入宾邮。听来便觉春心破,素发生多不待秋。

()

收入图书藏累世,自经劫火杳无踪。仅凭父执传佳话,尚忆先人赐笑容。

船上看山如走马,田间戽水似吟龙。千金一腋珍无价,窃恨为裘未善缝。

()

妙年题笔吐英辞,壮岁文章尽色丝。五字七言嫌浅俗,挥毫新制六言诗。

()

援琴切切不胜情,又促官航觐帝京。疏雨蒹葭临水驿,淡烟杨柳过江城。

重看柏府群乌集,伫立梧桐一凤鸣。故旧相逢如有问,杏花时节续诗盟。

()

扈跸乘高爽气浮,湖山清胜远凝眸。行宫夜度燕关月,辇路风回汉苑秋。

扇影屯云随御仗,炉烟散彩傍宸游。虞巡到处覃休泽,睿赏时闻遍比丘。

()

宋道日南行,番禺分纬象。腾达菊坡门,风徽宏器奖。

既植外除声,亦触金华赏。委身小朝廷,乾坤就卤莽。

()

青山谁独往,白日竟无哗。谁有高人迹,来寻处士家。

襟怀都贮月,骨相本餐霞。松下幽盟在,林中逸兴赊。

()

一夜瑶池集绛鸾,六花飞舞下云端。兰台未许誇清冷,黄竹徒劳咏閟寒。

爽气萧森连玉树,晓光零乱拂铜盘。谁能和得阳春曲,长奉君王万岁欢。

()

黄帽船头发棹歌,临流握手奈情何。人生离合虽常事,争似今时别意多。

()

穹窒竞熏鼠,岁晚百务閒。踪迹远城市,陶然西畴间。

新酒可介寿,园蔬供夕餐。不惜三时勤,获此终岁安。

()
稚子山妻伴老翁,重阳寻遍菊花丛。
明年把酒知何处,却忆高亭是梦中。
()
齑臼文辞粲受辛,子牙为祖芥为孙。
劝君莫谒独醒客,只谒高阳社里人。
()

不资冬日秀,为作暑天寒。先植诚非凤,来翔定是鸾。

()

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此处与谁相伴宿,烧丹道士坐禅僧。

()

时不选数老独嗟,鬓毛未变目未花。

爱公深殿见桃李,长才高咏无能加。

()
重来旧游处,触目景添幽。
故墨犹余迹,忠魂已断头。
疎钟号暮雨,枯木响残秋。
欲诉愁人意,频怀杞国忧。
()

余所爱兮秋菊,植之兮堂隩。思夫君兮柴桑,巾漉酒兮杯生馥。

菊英黄兮江波缩,欲从之兮不我复。

()

郁蒸夏将半,暑气扇飞阁。骤雨满空来,当轩卷罗幕。

度云开夕霁,宇宙何清廓。明月流素光,轻风换炎铄。

()

长风清洒翳天尘,捧出重光耀世轮。
龙衮未温当扆坐,凤收先轸向隅人。
一缄符命来差缓,四尺先坟梦已频。

()

石梁积空雾,策马穿宿障。一径迥入幽,两壁俨相向。

攀援穷上跻,彳亍怯下望。才过登历艰,始觉宇宙旷。

()

危疑不决问巫咸,贞吉须过六月三。喜听鹊声鸣始旦,强缘鸟道出重岩。

病身有托虫依蓼,家计无存水透蓝。云雾不迷飞鹤路,雅音无惜寄泥缄。

()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嫩阴绿树。正是春留处。

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征衫贮。旧寒一缕。泪湿风帘絮。

()
云軿月驾要人收,合着亭台在上头。
曳影轩窗含远瀑,行空阿阁俯高秋。
招延风物争人胜,揽驻湖山放月流。
何得更言官酝美,世间应笑鹤扬州。
()
貌古眉如雪,看经二十霜。
寻常对诗客,只劝疗心疮。
炭火邕湖滢,山晴紫竹凉。
怡然无一事,流水自汤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