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宋代。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定风波】的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花花映浦”,美极了。“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这种美好境界无边无际,走进去好象突然走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这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里的春天景色即将逝去,没什么好景致,到城外游咏之地寻美景吧;而那里,景致确实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换句话说,对城市的生活已没什么兴趣,必须离开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间去,那里远比这表面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得好。这表明了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庭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庭,离开官场,寻找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我想,这可能就是他屡次请贬的原因之一。)这是上片的思想感情的实质。所以,下片紧接着说:“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替自己的这种思想进行辩解,认为他想这样做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最后说,“莺解新声蜨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在词的意境上是写对景色的欣赏,实际上是表白自己去退隐归田是很愉快的、很乐观的、很自然的。
这首词,反映了范仲淹在仕途受阻、政见受挫之时,其本阶级(中、小地主)软弱的一面的作用下,有退隐的念头,乍看起来,这种念头是不符合范仲淹的思想实际的。范仲淹“每感激天下事,奋不顾身”(宋史),“公少有大节,其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趍舍,其所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范文正公集》《褒贤集:神道碑铭》)可是我认为,范氏的世界也是有矛盾的,以上所引的活只道出了它的一面(而且是主导一面)。范仲淹消极低沉的时候也是有的,只是不很严重而已。这是因为他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他所代表的阶级——中、小地主——在当时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地位都是不巩固的,虽然有上升的积极要求,却是很软弱的;他所处的时代是沉闷的时代。(关于范仲淹有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从以上分析的三首词中亦可看出来,上面的分析也或多或少作了些说明,读者要更进一步了解这种两面性的具体情况,实质和根源,可参阅马茂元的《范仲淹的词》一文,我完全赞同马氏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也许有人会说,他既然在五十七岁左右有这种消极退隐思想,可是他在58岁时怎么能写出《岳阳楼记》这样积极的散文呢?不错,《岳阳楼记》是篇积极的作品,但我正要以它作为旁证,说明范仲淹在知邓州时(五十七、八岁)思想上消极面积极极面有着激烈的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是积极面占了上风。《岳阳楼记》写了两种人在洞庭湖两景色面前所表现的两种不同情绪,实际上与他自己的思想有关。他年轻时,生气勃勃,积极进取。后来三遭贬职(知邓州就是其中一次——知邓州前充边任),知邓州时,年纪老了,由此,他有一些消极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岳阳楼记》最后强调“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自己的矛盾着的两种思想倾向对立斗争的结果,积极一面占了上风了,他过去一贯的积极处世的思想复活了。所以他在末了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否定了消极一面,希望、鼓励自己向古仁人看齐,希望、鼓励自己比古仁人更进一步。他在这时思想斗争的结果是积极一面占了上风,但当时的消极一面却在【定风波】中记录下来了。
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崔少卿鹤。唐代。姚合。入门石径半高低,闲处无非是药畦。致得仙禽无去意,花间舞罢洞中栖。
天圣寺。明代。徐熥。高阁对诸峰,禅关入乱松。断碑留赑屃,古殿错蛟龙。尘静难侵佛,林疏不碍钟。潇湘图满壁,彤管有遗踪。
清平乐五首 其三。清代。李慈铭。雨馀天气,槐影垂帘地。杨柳深深笼翠几,红药一枝簪髻。茶烟细袅游丝,鸟啼日上阶时。花下剧棋才了,炷香又和新词。
峡山杂咏十三首 其五 仙源。明代。何吾驺。幽深殊世界,长望挹仙源。仙在人间是,相逢笑不言。
吟社递至诗卷足十四韵以答之为梅水村发也。宋代。赵必象。梅花老山林,思与天下芳。琼花差清白,荐之守维扬。
朝宗雨中醉归为娼女窃笑戏作两绝因继其韵 其二。宋代。欧阳澈。襟袂龙钟破雨归,玉人惊笑若耶溪。恨无款段驰春径,故故遗鞭盼阿儿。
鸳鸯湖棹歌 之六十八。清代。朱彝尊。阿侬家住秦溪头,日长爱棹横湖舟。沾云寺东花已放,义妇堰南春可游。
苦雨二绝 其二。明代。谢迁。昨朝新霁又沉霪,叵奈泥污巷陌深。七八月间愁渴死,当时何苦不为霖。
商州道中怀仲微。元代。彭炳。□日照风林,扶疏动清影。磔磔好鸟鸣,微云度修岭。徘徊望蓝田,青山见锥颖。下有如玉人,思之暗愁耿。松竹在窗户,驯鹤舞柔颈。兀兀茅亭中,焚香瀹春茗。长咏芙蕖诗,澄波愿千顷。
答孙休兼简清凉和上人二首之二。宋代。贺铸。渭北人游楚水东,论诗说旧偶从容。乡关此日几多远,春酒与愁相胜浓。且免牛衣愧妻子,莫将羊酪诧吾侬。哀王孙赖弥天释,肯学扬州饭後钟。
采桑子。南北朝。王寂。马蹄如水朝天去,冷落朝云。心事休论。蘸甲从他酒百分。不须更听阳关彻,销尽冰魂。惆怅离樽。衣上馀香臂上痕。
书报国壁向年寓学於此尝见虹下饮溪中复闻子。宋代。朱槔。昔与春风来此时,携书龊龊伴儿嬉。山晴栏楯投雌霓,身病林峦号子规。短发萧萧吹易尽,长江滚滚去何之。欲追旧事无言说,更作三生石上期。
仙迹岩题诗二十三首·天柱泉。唐代。无名氏。大涤之西一穷生,源高樵者只闻声。汲泉烹茗多甘味,内隐丹砂赤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