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赋

东都赋朗读
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
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由数期而创万代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言焉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讨有逆而顺民
故娄敬度势而献其说萧公权宜而拓其制
时岂泰而安之哉计不得以已也
吾子曾不是睹顾曜后嗣之末造不亦暗乎今将语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
于时之乱生人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
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以来未之或纪
故下人号而上诉上帝怀而降监乃致命乎圣皇
于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然发愤应若兴云霆击昆阳凭怒雷震
遂超大河,跨北岳,立号高邑,建都河、洛。
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涤体元立制继天而作
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
岂特方轨并迹纷纷后辟治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
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斯乃伏牺氏之所以基皇德也
分州土,立市朝,作盘舆,造器械,斯乃轩辕氏之所以开帝功也
龚行天罚应天顺人,斯乃汤、武之所以昭王业也
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
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
不阶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
克己复礼以奉终始允恭乎孝文
宪章稽古封岱勒成仪炳乎世宗
案《六经》而校德,眇古昔而论功仁圣之事既该而帝王之道备矣
至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仪修衮龙之法服,铺鸿藻,信景铄,扬世庙,正雅乐。
人神之和允洽群臣之序既肃
乃动大辂,遵皇衢,省方巡狩穷览万国之有无考声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烛幽
然后增周旧,修洛邑,扇巍巍,显翼翼。
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
是以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
外则因原野以作苑填流泉而为沼,发 苹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制同乎梁邹谊合乎灵囿
若乃顺时节而搜狩简车徒以讲武,则必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历《驺虞》,览《驷铁》,嘉《车攻》,采《吉日》,礼官整仪乘舆乃出
于是发鲸鱼,铿华钟,登玉辂,乘时龙,凤盖棽丽和銮玲珑天官景从寝威盛容
山灵护野属御方神雨师泛洒风伯清尘千乘雷起万骑纷纭元戎竟野戈铤彗云羽旄扫霓旌旗拂天
焱焱炎炎扬光飞文吐焰生风欱野喷山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
遂集乎中囿陈师案屯,骈部曲,列校队,勒三军,誓将帅。
然后举烽伐鼓申令三驱輶车霆激骁骑电骛由基发射范氏施御弦不睼禽辔不诡遇飞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
指顾倏忽获车已实乐不极盘杀不尽物马踠余足士怒未渫先驱复路属车案节
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祇,怀百灵,觐明堂,临辟雍,扬缉熙,宣皇风,登灵台,考休徵。
俯仰乎乾坤参象乎圣躬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西荡河源东澹海漘北动幽崖南趯朱垠
殊方别区界绝而不邻
自孝武之所不征孝宣之所未臣莫不陆讋水栗奔走而来宾
遂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
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
尔乃盛礼兴乐供帐置乎云龙之庭陈百寮而赞群后究皇仪而展帝容
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钟,列金罍,班玉觞,嘉珍御,太牢飨。
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钟鼓铿鍧管弦烨煜
抗五声,极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备,泰古华。
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僸佅兜离罔不具集
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降烟熅,调元气,然后撞钟告罢百寮遂退
于是圣上亲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惧其侈心之将萌而怠于东作也乃申旧间,下明诏,命有司,班宪度,昭节俭,示太素。
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御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
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女修织纴男务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耻纤靡而不服贱奇丽而弗珍捐金于山沈珠于渊
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形神寂漠耳目弗营嗜欲之源灭廉耻之心生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
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
登降饪宴之礼既毕因相与嗟叹玄德谠言弘说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今论者但知诵虞、夏之《书》,咏殷、周之《诗》,讲羲、文之《易》,论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浊究汉德之所由
唯子颇识旧典又徒驰骋乎末流
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秦岭、九崚,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溯洛图书之渊建章、甘泉,馆御列仙孰与灵台、明堂,统和天人?太液、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侠逾侈犯义侵礼孰与同履法度翼翼济济也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
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
主人之辞未终西都宾矍然失容逡巡降阶揲然意下捧手欲辞
”主人曰:“复位,今将授予以五篇之诗
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斯诗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匪唯主人之好学盖乃遭遇乎斯时也
小子狂简不知所裁既闻正道请终身而诵之

东都赋鉴赏

  杜笃的《论都赋》建议迁都长安,写得很策略;班固维护建都洛阳,在处理对前汉西都评价上,也极为谨慎小心。《西都赋》本为赞美、夸耀之词,不用说。《东都赋》开头云:

  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

  批评的矛头对准的是秦皇而非汉帝。下面接着一小段写“大汉之开元”,十分概括。因为后汉以承前汉之皇统自居,对前汉不能不加肯定;但从前、后汉的比较来说,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是对后汉功业和东都洛阳的赞扬、歌颂,故对前汉的功业不能作太具体、详细的表述。下面说:“今将语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开始对后汉王朝功业、礼制的铺叙。又说:“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又从历史方面来论证定都洛邑,前有先例,且居天下之中,得地利之便。由赋中内容的安排和措词的上下照应情况,可以看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心态和班固对此的把握。

  《东都赋》以封建礼法为准则,赞扬了建武、永平的盛世,以“盛乎斯世”一语作为大段描述的结尾,对西都宾先予称赞,再予批评,行文摇曳多姿,善于达意。下面又将西都同东都的形势及风俗直接加以比较:“且夫辟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秦岭九崚,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泝洛,图书之渊?建章、甘泉,馆御列仙,孰与灵台、明堂,统和天人?太液、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侠逾侈,犯义侵礼,孰与同履法度,翼翼济济也?”态度鲜明地称赞东都洛阳地利、形势及礼俗之淳厚,建筑、设置之合于王道。“统和天人”、“同履法度”,点出了《东都赋》的主题;“图书之渊”、“道德之富”,是《东都赋》着力铺叙、宣扬之所在。下面照应《两都赋》开头部分:“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完全以一个新的尺度来衡量秦(实际上是代指前汉)和东汉王朝政教之得失。接着以西都宾的折服为赋正文部分的收束。这同《上林赋》的结尾完全一样。但整个说来,班固的《两都赋》开头、结尾、过渡等章法更为严谨、自然,且富于情态,长于韵味。

  班固此赋由于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述一个政治问题上的个人见解,甚至是为了参与一场争论,故它不似《子虚》、《上林》的有很多虚夸的部分,以气争胜,而更多实证。它主要不是抒发一种情感,表现一种精神,而是要表现一种思想,体现一种观念。这也可以说是同时代风气有关,是当时文风和社会风气的体现。另外,同该赋中强调礼制、强调崇儒思想相一致,赋的语言典雅和丽(马积高《赋史》即已指出这一点),节奏步武从容,和銮相鸣,可谓金声玉振,有庙堂朝仪的风度。

  在结构上,此赋对《子虚》、《上林》也有突破,上文已言及。下面再看看其结尾上的创意。作为全赋的结束,《东都赋》末尾不是在西都宾“矍然失容,逡巡降阶,惵然意下,捧手欲辞”之后即结束,下面接上说:“主人曰:复位,今将授予以五篇之诗。”大约是考虑到下面即录附诗,会使结尾割裂而失去风韵,故将诗附于篇末,而以西都宾的称赞为结尾: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斯诗!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匪唯主人之好学,盖乃遭遇乎斯时也。小子狂简,不知所裁,既闻正遭,请终身而诵之。” 显得轻松而诙谐,多少带有一点寓言的味道,使这篇骋辞大赋在庄严之中,带有活泼之气。其中“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也可以看作是班固自己对《两都赋》特色的概括。

  因为此赋写洛阳的形胜、制度、文物等,同《子虚》、《上林》的仅写田猎者相比,内容要更为丰富、开阔,也更能集中地、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现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因而后世时有人加以摹拟,形成“京都赋”的类型。《昭明文选》分赋为十五类,“京都赋”列在第一。《文苑英华》、《历代赋汇》等也有“京都”或“都邑”一类。

  尽管在班固之前已有京都赋之作,但能使这类题材以及表现方式、结构方式结合而形成大赋的一种门类,乃有赖于此赋取得的成就。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作品,尤其具有某方面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往往成为后来作家学习、甚至摹拟的范本。班固之前的京都之作,扬雄的《蜀都赋》已有残缺,崔骃、傅毅的《反都赋》只余残章剩句,傅毅《洛都赋》也有残缺,便说明了它们的历史地位。

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班固朗读
()

猜你喜欢

巢湖春涨喻溪深,才过东关见故林。

莫道南来总无利,水亭山寺二年吟。

()

秋光潇洒散平湖,水白沙清浴野凫。近渚风多残叶落,远山雨过野云孤。

閒将静阁供凭眺,淡取疏烟入画图。夕阳渐低村树隐,银蟾一点漏疏梧。

()

游罢回船泊钓矶,濛濛晴雪扑人衣。
春阴亦未全无用,留住杨花一日飞。

()
广大建祀,式崇其配。
声香在兹,清酒既载。
穆穆有晖,洋洋如在。
聿怀嘉广,翳神之麦。
()
劫火不能焚,空中转法轮。
风霜鸱殿古,金碧贝函尘。
物本由成数,人言不坏身。
却怜无问者,遗迹竟成陈。
()

身死固足悲,身辱亦足耻。与其辱以生,毋宁饥以死。

()

高谊如师果是稀,寺中扶策病翁归。
西风吹我肌生粟,便对西风解一衣。

()

芸阁新衔捧诏归,历阳湖畔拜庭闱。
已闻爱子披朱绂,犹学婴儿◇◇彩衣。
饭馈海陵红稻软,鱠擎淮水白鱼肥。

()

小园路口安柴户,日日山翁手自开。
禽有色声皆可玩,花无香实不须栽。
柳根着石宜安钓,岩罅通泉可泛杯。

()
青菜青丝白玉盘,西湖回首忆临安。
竹篱茅舍逢春日,乐得梅花带雪看。
()

梨枣迎霜树压黄,盖茅新屋渐成行。
人情喜见兵戈息,路上时闻酒瓮香。

()

句曲峰峦翠倚天,琳宫琼馆宴神仙。
水程才隔一百里,脚债未偿三十年。
几拟看山攜酒去,相期听雨对床眠。

()

老插黄花不称。节物撩人且任。破帽略遮阑,嫌见星星越甚。不饮。不饮。和取蜂愁蝶恨。

()
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闲却荒庭归未得,一灯明灭照黄昏。
()

双径在吴浙,实为山之雄。天目如屏拥其北,钱塘似练纡其东。

重峦叠巘不知几千万,但见五峰秀色崷崒摩青空。

()
垄干劳久戍,大将未班师。
抗议回天意,忘身为圣时。
人心嶮莫测,时事远难知。
汗简方传信,孤生欲语谁!
()

闻道栖迟地,苔香涧户幽。岭猿相旦暮,山月自春秋。

诗画称三绝,图书富九流。秪应嵇阮辈,与尔得同游。

()

麻川过长林,路转无百里。积雨断津梁,日乱十六水。

忽从冈阜间,稍得千家市。凌晨上仙祠,遂作折屐喜。

()

清朝骚雅见遗音,爱士常怀倒屣心。太史文章高倚马,右军书法得来禽。

家饶美竹堪为箭,爨有焦桐解辨琴。行部时时过剑水,匣中风雨作龙吟。

()
少年耽世味,徘徊不能去。
老来悟前非,尚愧昔游处。
君才最高峙,鹤行鸡群中。
我虽非君对,顾以兄弟同。
()

记得相逢十载前,我时白发子青年。却怜后事翻多恨,寒月凄风倍黯然。

()

铭旌远明灭,骑吹去低昂。三鼎功名大,重泉日月长。

鹤飞来吊客,牛卧卜连冈。车马还城郭,悲风满白杨。

()

春湖景物画图中,朱阁偏宜翠柳笼。上客纵谈髯奋白,佳人醉舞脸舒红。

铺张锦绣花边日,堆叠琉璃水面风。民俗欢游鱼鸟乐,主人才合代天工。

()

清明不到旅人家,乞火邻船自试茶。
弄柳好风低作舞,夹船春浪细浮花。

()

直舍沈沈掩回廊,古坛槐柳对苍凉。
一囊有客愁饥死,三尺无人问喙长。
瞑据槁梧真用拙,束归高阁分深藏。

()

锦席承君宴,青楼寄妾家。
无因挽红袖,留恨与桃花。

()

老农欢笑声,三十里春程。笳鼓断还续,杯盘坐又行。

谁云偿县债,正好看民情。归去不妨晚,出山溪月明。

()

三年梦远怅如何,江海逢君秋色多。谁见幽人独醒去,依依残月照藤萝。

()

楼阁排空送目劳,肩舆到寺步还遥。古雷破碣无全面,老树拿崖露半腰。

盛世不须妆放逸,青山政尔要诗豪。归来湖上东风晚,带得芳鲜气未消。

()

关塞秋深灏气清,正逢佳节驻行营。天回玉帐三军肃,地接龙沙万里平。

白草带霜经物候,黄封赐酒荷恩荣。圣王驻马功成处,百万旌旗耀日明。

()

萧条四野叹遗黎,树屑和糠强救饥。一望垂枯榆柳色,谁言苌楚得无知。

()

伐辛夷兮采芳芷,茸荷屋兮荫兰渚。佳人去兮不归,灵连蜷兮愁望予。

涉世径兮历险阻,驾玄骖兮又文牡。岁冉冉兮既不我留,怅怀乡兮汨夷犹。

()

雪霁寒轻,兴来载酒移吟艇。玉田千顷。桥外诗情迥。
重到孤山,往事和愁醒。东风紧。水边疏影。谁念梅花冷。

()
谋身学业愧渊云,急退还惭谷口真。
可是有生同冗长,真成无补费精神。
抽簪早觉宏图远,侧席时闻妙语新。
共道徵君似颜子,升堂今日见诗人。
()

天地太萧索,山川何渺茫。不堪星斗柄,犹把岁寒量。

()

敢拟文星聚此宵,春来冠盖忝相招。不妨四坐随佳会,实托群公在本朝。

华烛光中清漏滴,玉箫声外綵云飘。新诗字字归能咏,曾比鸣球尽可敲。

()

三春冠盖聚。
八节管弦游。
石险松横植。

()

夫子中朝彦,风流落下情。一琴流水远,双舄带星悬。

马踏金门雪,花含玉露烟。怀芹何以献,天子在甘泉。

()
亦知南国稻粱肥,水满春江努力归。
闻道楚人矰缴细,平沙短草尽藏机。
()

春风扫浮云,万里青天出。三星次第呈,明月入我室。

昨宵苦阴雨,并坐不见膝。相去能几时,皎皎如白日。

()

仲月当南吕,晨装拜古林。逢君在东观,不得话离襟。
策马缘云路,开缄扣玉音。还期才浃日,里社酒同斟。

()

疏雨同春尽,轻帆并鹜飞。柳深黄鸟乐,莎暖白鱼肥。

物候惊新转,尘踪恨昨非。江涛渺无际,端坐对晴晖。

()

几从岭外忆明光,又向河梁别故乡。谁恋孤舟聊信宿,忽来五马旧循良。

新诗赠我仍停棹,浊酒逢君更尽觞。圣主若还幽侧问,拟于天路待□骧。

()
山险疑无路,萦回一径通。
钟声寒瀑外,塔影夕阳中。
窗出茶烟白,炉分葑火红。
禅房遇耆旧,清话数霄同。
()

暝色下沧洲,舟行近夹沟。樵归争唤渡,渔唱忽惊鸥。

古墓侵沙岸,居人傍驿楼。留城应在望,欲访赤松游。

()

款逢九华妃,授我磨镜石。一磨日月朗,万古永不蚀。

缄之紫锦囊,匪同赵氏璧。才落猛士手,睨柱曾莫惜。

()
蛾眉修绿。
正君王恩宠,曼舞丝竹。
华清赐浴瑶甃,五家会处,花盈山谷。
百里遗簪堕珥,尽宝钿珠玉。
()
大有公卿弗似吾,一枝藤上挂葫芦。
旋疏苔石通崖溜,自祝山神保鹤雏。
休羡铭旌题极品,试将槐树植三株。
依然此事凭阴德,从古幽明理不殊。
()

天祐炎图生国瑞,蓝田暂屈英僚。始知文宿降璇霄。中元前五日,七夕后三朝。
江斅风流临此政,少年潇洒奇标。行看峻擢相熙朝。功名前稷契,寿算等松乔。

()
晴窗银烛低,流萤度高阁。
悄悄深夜寒,萧萧秋叶落。
关河音信稀,沉忧不可释。
遥想青莲宫,山空萝月白。
()

彼名流兮左氏癖,意玄远兮冠今夕。(《赠武平一》)

()

不嗅梨花,而撚紫芝。不穿云袖,而披槲衣。何以风神,洞如冰雪。

使人见之,眼寒心折。如麝有香,以缶覆焉。透尘透风,种性则然。

()

雁山深又僻,无数石岩奇。
皆是僧分住,最先谁得知。
逐时多异景,前辈少题诗。

()

法筵应供赖三车,堆案抽身辍算沙。
破暑好风开乐国,脱尘新句散余霞。
僧奁手汗空留迹,佛几堆红拂委花。

()
浩浩春波阔,冥冥夜雨县。
笙歌传别馆,灯火隔疏烟。
作客频迁次,伤时更可怜。
明朝晴未卜,还是醉湖船。
()

有月未生,谁与为朋。姑閟我光,少须尔明。在我窝兮不可陵,疏干一任梢浮云,我自传灯仍续灯。

()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为底开?

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

甚嚣尘上逐人行,日本桥头晚市声。别有菜场鱼店外,丹枫落叶卖山鲸。

()

刺促成何事,差池不可齐。功名上蔡犬,岁月汝南鸡。

种种怜秋发,纷纷悯夏畦。谁欤佩霜剑,淬砺向棠溪。

()
形骸槁如,林壑深居。
衰发雪松白,閒情霜竹虚。
智游空劫珠胎蚌,妙应因缘井觑驴。
豹雾之虎,龙雷之鱼。
()
榾柮炉红密掩窗,伤嗟劳役度时光。
朝三虽怒暮还四,凫短难添鹤自长。
老忆少年成感慨,吟残永夜越凄凉。
教儿检点铜匜看,报道犹存一缕香。
()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
剑珮晓趋双凤阙,烟波夜宿一渔船。
交亲尽在青云上,乡国遥抛白日边。
若报生涯应笑杀,结茅栽芋种畬田。
()

同居洛阳陌,经日懒相求。及尔江湖去,言别怅悠悠。

楚云眇羁翼,海月倦行舟。爱而不可见,徒嗟芳岁流。

()

一见襟怀便豁然,交情输写意忘年。
倾囊经训璠玙富,与我从头细细传。

()

莫讶鹤来迟,已知风信早。悠悠隔岁心,清梦通春晓。

罄欢其竹下,伫望凝烟表。何处慰相思,淡月空山道。

()

春风琼树香中,数声恰似流莺啭。歌尘飞下,落花起舞,骊珠脱串。豆蔻珠帘,牡丹雪岭,小桃人面。是自然绝艺,天然书谱,霓裳序,六幺遍。独占二分月色,向尊前、几番曾见。赏音如此,不辞醉墨,为题纨扇。浪雨闲云,积香残黛,莫论恩怨。看浓华又老,情缘未断,寄楼中燕。

()

江南湖水咽山川,春江溢入共湖连。气色纷沦横罩海,

波涛鼓怒上漫天。鳞宗壳族嬉为府,弋叟罛师利焉聚。

()

百神犹护帝台棋,败局真成万古悲。身许沙场横草日,梦趋行殿执鞭时。

忍看末运三辰促,苦恨孤臣一死迟。惆怅杜鹃非越鸟,南枝无复旧君思。

()

邻树散初荣,空庭蔼余绿。枝间小鸟鸣,清音爱晨旭。

静坐观物化,新机往而复。吾心适无事,闲展道书读。

()

初开两郡版图新,百礼都依故事陈。只有东郊青鸟到,无人箫鼓赛芒神。

()

有酒病不饮,有诗慵不吟。头眩罢垂钩,手痹休援琴。

竟日悄无事,所居闲且深。外安支离体,中养希夷心。

()

地传槐大井泉深,昔侍先庭此镇临。
奉使共成三世泽,思亲远沧百年心。
怀金岂足骄颜氏,抱瓮徒劳拙汉阴。

()
上恩留不遣,仍棹越船回。
人忝玉堂署,鱼还符节台。
危心摧橹罢,病眼刮云开。
读遍淮南诏,惭非视草才。
()

飞雪惊沙捲屋茅,清寒泼水透绨袍。松风度壑江声远,萝月当轩扇影高。

敢对名山谈世事,不妨空腹贮离骚。且将手版牢藏起,政恐山人识马曹。

()

斜日轻烟水渺茫,鹡鸰相对立莲房。吴侬只爱吴中好,彭越蝤蛑使斗量。

()

篱落幽情黯自伤,调将碎语动人肠。频年多病呻难禁,竟夕孤吟韵转长。

响切寒泉危咽石,怨深衰草冷凝霜。空房更觉添寥寂,透见蟾光但满床。

()

元田种玉不传方,春去春来野自香。
雁入燕云丹未反,笑援明月醉山阳。

()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
世间何物最鲜华,摇落林中第一花。
作计莫输蜂蝶后,深房浅萼便为家。
()
昔美都门祖二疏,太冲篇咏贵良图。
不闻宾主俱公鼎,未见篇章出宾跗。
河岳英灵添赋咏,都人士女竞欢娱。
皆言元老归休盛,恩礼便蕃自古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