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临江仙朗读

《临江仙》是宋代诗人邹浩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修行苦行的头陀,他头上的头发长而散乱,身穿一件粗糙的麻衣。他紧紧地包裹着双脚,苦苦地要前往南方。据说他每天都能到达目的地,除了下巴上的胡须之外,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胡子。他没有粥可以吃,也没有庵堂可以住宿。他在摩登伽(音译,古代制作佛像的场所)停留,只是担心重返尘世的纷扰。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有个头陀修苦行,
头上头发毿毿。
身披一副麻裙衫,
紧缠双脚,苦苦要游南。
闻说度牒朝夕到,
并除颔下髭髯。
钵中无粥住无庵,
摩登伽处,只恐却重参。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头陀的形象,表达了修行者追求解脱和超越尘世的意愿。头陀是佛教中修行苦行的僧人形象,头发散乱和身穿麻衣都是修行者简朴苦行的象征。他紧紧地包裹双脚,象征着他坚持不懈地向南方修行前进。诗中提到头陀每天都能到达目的地,除颔下的胡须之外,脸上没有胡子,这说明他的修行十分严苛,追求内心的净化和超脱。

诗中还描述了头陀的生活环境,他没有粥可以吃,也没有庵堂可以住宿,只能在摩登伽停留。这表明他处于一种隐居的状态,远离尘嚣和物质的纷扰。然而,尽管他在摩登伽停留,他仍然担心再次回到尘世,重新陷入纷扰和烦恼之中。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头陀的形象和生活状态,表达了修行者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对修行道路的坚持。它反映了佛教文化中对于修行者的理想形象和修行过程的思考,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境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邹浩

邹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邹浩朗读
()

猜你喜欢

舳舻千里蔽江湖,擿挑楼船为骚除。先直前锋三十万,一通严鼓尽为鱼。

()
在处陂池白,宁愁汲路遥。
老犹堪抱甕,穷未至操瓢。
()

遥想阳明洞。夜深时、猿啼鹤唳,露寒烟重。家在神霄归未得,十二玉楼无梦。梦里听、瑶琴三弄。醉卧长安人不识,晚秋天、此意西风共。黄金印,吾何用。
云衢高策青鸾革空。把天书玉篆,留与世人崇奉。垂手入廛长是醉,醉则从教懵懂。那些子、凝然不动。一剑行空神鬼惧,金粟儿、日向丹田种。把得稳,任放纵。

()

乾坤添白发,江海限红尘。独树逢残月,清宵忆故人。

蝶占春后梦,鹤想病中身。安得西归翼,裁书慰尔频。

()

别后江头夜雨凉,可怜憔悴谢红妆。
腹中不有郎行路,那得车轮日转肠。

()
吴王宫里色偏深,一簇纤条万缕金。
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松下结同心。
()

日落长城窟,悲风起贺兰。草肥知马健,地僻引渠宽。

石色天西尽,人心乱后看。无为怨回纥,生事日千端。

()

放浪江湖已几年,袖携长剑倚天边。
草庐不见蜀诸葛,采石谩思唐谪仙。
虎穴未能酬素志,龙门端合谒时贤。

()
芙蓉斗晕燕支浅。
留著晚花开小宴。
画船红日晚风清,柳色溪光晴照暖。
美人争劝梨花盏。
()

赠君以湘山桃竹之杖,酌君以昆邱玉液之泉。泉以益肺腑之清气,杖以扶贞节于暮年。

乃命童子敬设几筵。抽中山秋兔之豪,舒浣花五色之笺。

()

海上乘槎客,年年八月来。每逢佳节至,长得草堂开。

老桂香犹吐,孤鸿影自回。未论千里事,一见且衔杯。

()

辇路凄凄隔岁华,王孙望断怨天涯。庭空烟雨无人管,那有閒情衬落花。

()

晚岁意不适,新诗老无情。
万古共一叹,百年行半生。
贫忧世累重,贱喜身责轻。

()

初地无阶级,馀基数尺低。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惊俗生真性,青莲出淤泥。何人得心法,衣钵在曹溪。

()

来往浓阴若递邮,晚晴无复片云留。山呈玉笋凌空出,水幻骊龙抱月游。

奇事我逢三日霁,赏心天赉一林秋。归途为问朝陵使,曾有新篇纪胜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