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引

东坡引朗读

《东坡引》是宋代文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君如梁上燕。
妾如手中扇。
团团青影双双伴。
秋来肠欲断。
秋来肠欲断。
黄昏泪眼。
青山隔岸。
但咫尺、如天远。
病来只谢傍人劝。
龙华三曾愿。
龙华三曾愿。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诗中君子如同高梁上的燕子,而作者则如同掌中的折扇。两者相互依偎,共同形成团团的青色影子。然而,秋天一到,作者的心肠就像要断裂一般。黄昏时,作者的眼泪夺眶而出,青山隔岸,使得离别的距离变得无比遥远。在疾病来袭时,作者只能感激身边的人的劝慰。最后,作者表达了对龙华山的三次祝愿,可能代表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以豪放的词章和激昂的抒情著称。《东坡引》这首诗词虽然篇幅不长,却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将君子比喻为高梁上的燕子、将作者比喻为手中的折扇,展示了两者的亲密关系和离不开的依存。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离别时的痛苦和无奈。

诗中的黄昏、泪眼、青山隔岸等意象,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悲伤和距离的遥远。尽管离别的距离只有咫尺之遥,但在作者内心中却像是天边那般遥远。这种对离别的痛苦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楚和无奈。

最后,诗中的龙华三曾愿可能代表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龙华山是中国的一座名山,历来被视为吉祥之地。作者表达了对龙华山的祝愿,也可以理解为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展望。

总的来说,《东坡引》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诗词展现了辛弃疾豪放抒情的风格,同时也让读者在感受到离别的痛苦之余,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朗读
()

猜你喜欢

树引南冈升,云垂午光晦。披衣细雨中,曳杖荒林外。

企彼建琳宫,远矣自前代。庭围青竹幽,石倚红墙坏。

()
千钧重寄一丝轮,三寸离钩抑逼人。
莫道踏翻船便了,夹山未必是金鳞。
()

堵公亦是济艰材,曾抚荆南万马回。心恃旧恩兵可用,疑生诸将志先灰!

檄援江右无时去,围困长沙竟不开!试听楚人中夜泣,招魂千里为谁哀!

()
雨后绿阴无处著,风前黄鸟为谁歌。
天为世乱相逢少,子以诗鸣不遇多。
行在故人能健否,瘴江逐客奈愁何。
典衣尚可供汤饼,蚤作清凉肯重过。
()

曹韩遗迹已无多,松雪堂中见小坡。珍重双龙莫飞去,人间铜式久消磨。

()

鹅炙博嗔宁复计,马肝知味不须评。
老宜此辈充庖宰,更问钻篱与不鸣。

()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

曲江丞相言不售,范阳烽火连京畿。

()

年时见君行路难,喜于长安新得官。日来见君邻妇哭,惊似蓝田寻得玉。

爱官爱玉乐有涯,爱君之诗无尽期。古人骨冷不复作,主张骚雅非君谁。

()

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染长堤芳草。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遥山变色,妆眉淡扫。目极千里,闲倚危楼迥眺。

动几许、伤春怀抱。念何处、韶阳偏早。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榭,烂漫莺花好。追思往昔年少。继日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别后暗负,光阴多少。

()

浴罢更昂藏,溅珠满地凉。归朝添渥泽,散步有辉光。

鼻划荷筒捲,牙垂藕笋长。遥看真可讶,修影出城墙。

()

清河桥下水如苔,无数飞花近马来。回首玉京才咫尺,祥云五色护蓬莱。

()
诸子皆蠡管,惟聃说大方。
其隅四无有,于道两相忘。
未易五车尽,难将寸矩量。
楚辞迷极际,柳对昧中旁。
()

自笑此身无定在,风蓬易转孤根。羡君归意满离尊。眼中茅屋兴,稚子已迎门。回首对床灯火处,万山深裹孤村。故人天末赋招魂。新诗凭寄取,憔悴不须论。

()
北师有严程,挽我投燕京。
挟此万卷书,明发万里行。
出门隔山岳,未知死与生。
三宫锦帆张,粉阵吹鸾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