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林寺。唐代。黄滔。长生犹自重无生,言让仙祠佛寺成。碑折谁忘康乐制,山灵表得远公名。松形入汉藤萝短,僧语离经耳目清。莫怪迟迟不归去,童年已梦绕林行。
《游东林寺》是唐代黄滔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了游历东林寺的经历,并表达了对佛寺的景色和氛围的赞美。
诗中的第一句“长生犹自重无生”可以理解为人若能超脱尘世的束缚,就能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作者希望通过游东林寺寻找这种长生的可能性。
第二句“言让仙祠佛寺成”指出言辞令人佩服的仙祠佛寺的存在与众多佛诞典故相辅相成,在这种仪式之中,寺院得以成为仙人的庇佑之地。
第三句“碑折谁忘康乐制”,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文明的缅怀。作者表示,尽管文明早已消亡,但人们仍然应该珍惜过去的文明成果。这也可以理解为对东林寺历史底蕴的赞美。
第四句“山灵表得远公名”讲述了山灵、远公在东林寺的名气,指出了寺庙的灵气和名望。
第五句“松形入汉藤藤萝短”,表现出东林寺的景色和植被的美。矮小的松树形态逆入高大的汉藤藤萝,给人以一种清新、幽雅之感。
第六句“僧语离经耳目清”描述了僧人的声音和作用,他们的言论洗涤了游客的耳目,并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佛法的真谛。
最后两句“莫怪迟迟不归去,童年已梦绕林行”表达了作者舍不得离开东林寺的心情和美好的回忆。
总体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东林寺的神奇景色和氛围,并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向往和对过去辉煌文明的怀念之情。这首诗具有唐代诗歌的特点,语言简练而深入,同时具有细腻和豪放的风格。
黄滔。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
晚过治平。明代。陆师道。 修竹藏精舍,香林绕化城。窗中九峰秀,门外五湖平。绿树凉云合,丹枫夕照明。祗缘山太静,易得感秋声。
寄璧。明代。文林。种菊庭中花有无,小山松竹近何如。痴抛独乐了公事,悔拾浮名别故庐。伏腊正悬归老计,经秋不得寄来书。眼昏头白今如许,料理而翁正在渠。
浣溪沙。宋代。苏轼。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三和。宋代。刘克庄。同进多为蕡讼屈,薄徒苦与贺争名。从教雪犬吠所怪,肯学秋虫鸣不平。沙虱伺人阴发矢,虾蟆欲客化为坑。相逢莫说当时事,说着当时尚失惊。
寄意三绝。宋代。胡仲弓。尘满胡床沔满衣,深闺寂寂锁相思。一春幽恨无人共,手撚梨花肠断时。
过大觉庵。清代。王灿。高刹踞峰头,登临俯一州。斗城当寺立,弓水抱村流。云白禅机静,霜青古木秋。尘劳何日息,常向此间游。
过青阳县,望九华山,云中不真·来早大露,。宋代。杨万里。懊恼西来不见山,五更指准月中看。却将香雾宽裁幕,性燥和天总一漫。
将归钟陵留赠南海李尚书。唐代。陈陶。楚国有田舍,炎州长梦归。怀恩似秋燕,屡绕玉堂飞。越酒岂不甘,海鱼宁无肥。山裘醉歌舞,事与初心违。晔晔文昌公,英灵世间稀。长江浩无际,龙蜃皆归依。贱子感一言,草茅发光辉。从来鸡凫质,得假凤凰威。常欲讨玄珠,青云报巍巍。龙门竟多故,双泪别旍旂。
喜仲晦除江西宪二首。宋代。刘克庄。江卿二臬除书下,不与寻常遣使同。玉佩懒随小儿走,绣衣聊展丈夫雄。剑刀俗革田秋熟,贯索芒收圄夜空。想伴清言惟小谢,有诗毋惜寄衰翁。
道士步虚词 十。南北朝。庾信。麟洲一海阔。玄圃半天高。浮丘迎子晋。若士避卢敖。经飡林卢李。旧食绥山桃。成丹须竹节。刻髓用芦刀。无妨隐士去。即是贤人逃。
寒梅野雀图。宋代。高迈。阴阴榕叶覆寒梅,山径无踪尽绿苔。啼鸟自知安稳处,成群飞去又飞来。
观濂洛关闽诸君子遗像。明代。吴与弼。平生习迂僻,人物常怀古。自从尧舜来,历历固可数。降兹秦汉下,无才继邹鲁。伟哉宋德隆,夫子生四五。日月丽中天,远近曷不睹。人心一返正,斯道朗以溥。嗟我小子愚,私淑岂小补。偶从黄卷中,瞻像慰渴慕。因像以求心,益自陶莽卤。不及犹恐失,谁知此心苦。会当写斯图,顷刻恒敬负。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唐代。马怀素。綵仗雕舆俯碧浔,行春御气发皇心。摇风细柳萦驰道,映日轻花出禁林。遍野园亭开帟幕,连堤草树狎衣簪。谬参西掖沾尧酒,愿沐南薰解舜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