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禅师

寄禅师朗读

《寄禅师》是唐代韩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他心明与此心同,
妙用忘言理暗通。
气运阴阳成世界,
水浮天地寄虚空。
劫灰聚散铢锱黑,
日御奔驰茧栗红。
万物尽遭风鼓动,
唯应禅室静无风。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禅宗的哲学思想,表达了诗人对禅修境界的理解。诗人通过禅修体验,认识到自己的心与宇宙的心互相共通,以及禅修的妙用在于超越语言,直接理解事物的本质。诗中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宇宙生成的观念,以及万物与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诗人强调了禅室的宁静与无风的状态,暗示禅修的境界是超越尘嚣、安定宁静的。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禅修的主题和境界。诗人通过对禅修体验的描绘,表达了个人心灵与宇宙之间的奇妙联系。诗中的"他心明与此心同"表达了诗人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与宇宙的内心是相通的,存在着一种共通性。"妙用忘言理暗通"强调禅修的妙处在于超越语言,通过直接体验而领悟事物的真实本质。

接着,诗人运用象征和意象描绘了宇宙的生成和运行。"气运阴阳成世界"表达了宇宙的生成依靠着阴阳之气的运行。"水浮天地寄虚空"则表达了水作为一种重要元素,承载着宇宙的虚空。

诗中还描绘了宇宙的运行和变化。"劫灰聚散铢锱黑"以及"日御奔驰茧栗红"通过对劫灰、日的描绘,表达了宇宙的运行和变化的无常性,以及宇宙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力量。

最后,诗人通过对风的描绘,强调了禅室的宁静与无风的状态。"万物尽遭风鼓动,唯应禅室静无风"表达了禅修的境界是超越尘嚣和外界干扰,达到内心安定与宁静的状态。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禅修的境界和禅宗哲学的核心思想。它呈现了一个宇宙生成、运行和无常变化的图景,以及禅修所追求的超越语言、直接体验事物本质的境界。同时,诗人也通过对禅室宁静状态的描绘,强调了禅修的内心安定与宁静的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韩偓朗读
()

猜你喜欢

芳甸外,游牧忆前尘。在手一编无觅处,斜阳脉脉草如茵。

阿世笑平津。

()

千古芝田人不到,深林继日拾琼瑰。
从今为记晁夫子,曾到芝田百亩来。

()

花明柳暗别成村,谁逞机心截水根。溟海飞涛浮日月,殷雷挟雨破朝昏。

山誇幽折窝藏壁,客怪衣冠犬吠门。信步不寻来去迹,指迷犹见古风存。

()

花下诗翁已富情,爱花相咏句还成。
才开秀格能殊众,到老清香不负名。
世上流芳归几处,江南传价入中京。

()
溪亭新雨余,秋色明滉漾。
鸟渡夕阳中,鱼行白石上。
()

正和渔翁鼓枻吟,忽传五马特相临。清风尘榻纡仙步,细雨柴门听好音。

陶馆停云幽兴起,乐庭披雾道情深。不嫌野外无供给,太华峰头拟共寻。

()
倚阑干。
问绿华何事,偷饵九还丹。
浣锦溪边,餐霞竹里,翠袖不倚天寒。
照芳树、晴光泛晓,护么凤、无处认冰颜。
()

庭竹影扶疏,清风晚骚屑。夜凉人未眠,卧看窗间月。

()

罗城一百廿里长,东藩恃此作金汤。旧基更展三十里,莫剩西门一树樟。

()

气宇云闲,身心木槁。

顶门正眼,红日杲杲。

()

尝疑王孝子,素履朴且庄。
门生服县役,径行想不扬。
孝子躬馌具,罄折在道旁。

()
旧闻修觉寺,苇岸却维舟。
句法雄千古,山形尽数州。
野宽仍据会,江合却分流。
畏暑犹如此,吾方事远游。
()

今日阿哥妻,明日旁人可。但付一马驮,何用分汝我。

()

绝世丰姿傲雪前,侬身虽瘦欲争妍。天寒地冷镕筋骨,历尽风霜不乞怜。

()

旅中岁月恨淹留,此夕偏惊断梗浮。鼙鼓山河烽未静,梅花村落笛多愁。

不堪腊尽悲霜鬓,又听更残报晓筹。万里乡心何处达,梦归犹恐过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