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晚渡怀古。唐代。刘沧。蝉噪秋风满古堤,荻花寒渡思萋萋。潮声归海鸟初下,草色连江人自迷。碧落晴分平楚外,青山晚出穆陵西。此来一见垂纶者,却忆旧居明月溪。
浙江晚渡怀古
蝉噪秋风满古堤,
荻花寒渡思萋萋。
潮声归海鸟初下,
草色连江人自迷。
碧落晴分平楚外,
青山晚出穆陵西。
此来一见垂纶者,
却忆旧居明月溪。
译文:
蝉噪声响,秋风吹过古老的堤岸,
寒渡时,荻花萧瑟,思念情绪沉重。
潮汐回归,海鸟初次下落,
草色浓郁,江边人们感到困惑。
青山在晚霞之中展现,形成平原与楚国的界限,
华丽的青山在傍晚时分显露在穆陵的西面。
这一次来到这里的垂钓者,
却回忆起了过去住所的明月湖泊。
诗意和赏析:
该诗由唐代诗人刘沧创作,通过描绘浙江夜晚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诗歌以秋季夜晚的景色为背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变化。蝉鸣、秋风、荻花、潮声、草色、碧落、青山,这些自然景物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同时,诗人通过挖掘故土的记忆,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乡之情。整首诗用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刻画出了浙江晚上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心中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刘沧。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次韵酬朱昌叔五首。宋代。王安石。点也自殊由与求,既成春服更何忧。拙於人合且天合,静与道谋非食谋。未爱京师传谷口,但知乡里胜壶头。嗟予老矣无一事,复得此君相与游。
喜饶九敏至。明代。释今无。天涯别后各风尘,物外相寻珠水津。书剑未孤为客志,情怀酷似老成人。旅中留鬓惟杯酒,岛上题诗忆几春。欲搆隐亭望沧海,貂裘那日是閒身。
生日自嘲。宋代。高斯得。今朝出门去,路逢揶揄子。汝形何龙锺,汝色何憔悴。人皆鑽当路,汝独鑽故纸。故纸高泰山,一直一杯水。当路众所趋,汝独无一字。玉堂炳宫烛,金华曳丝履。珥笔立螭头,属车陪豹尾。世人共歆羡,汝乃独掩鼻。七十不回头,汝亦自苦耳。抗手谢少年,吾今将仕矣。
赠别刘元瑞因怀都下诸君子六首 其六。明代。顾璘。民生信多故,天道广且慈。白日烛下土,回光彻幽微。秉节历皇甸,四牡騑以驰。孟春阳气应,万物发华滋。周行布嘉会,缓狱宪天施。先民有遗轨,慎刑释其疑。鄙哉夸毗子,察察于渊鱼。
闻蝉五绝句奉呈诸幕友。宋代。曾丰。炎帝乘风驭气行,前驱警跸羽仙轻。胸中一部钧天乐,吐作衙字唱道星。
贺新郎 其一 催花呈赵云舍。宋代。刘埙。办著春游费。奈狂风吹寒,禁定满城花事。天暝云深时度雨。院落秦筝未试。倩谁趱、杏娇桃媚。韶色三停今过一,只淡黄杨柳装愁思。芳径滑,绣窗闭。玉炉闷炷香温被。忆去年、匆匆胜赏,梦沈烟水。遥望秋千新彩索,难把旧痕重系。待暖入、香红十里。别拥双鸾迎素月,教明年、不恨今憔悴。莺共燕,汝知未。
独坐。唐代。杜甫。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寄题甘露寺北轩。唐代。杜牧。曾上蓬莱宫里行,北轩栏槛最留情。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他年会着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次韵子文抱病幽居之作二首 其一。唐代。朱长文。几年彩笔擅辞场,鬓发相饶色更苍。千里旧闻称骥騄,九霄安得接鸾凰。醉凭净几抛乌帽,闲捲新诗置锦囊。治世莫将公干比,松陵风物胜清漳。
赠苏文瓘。宋代。苏籀。推明能隼骨专车,按地谈天河洛图。汉魏晋唐皆贯澈,典坟今昔不荒芜。君家庭户闻风旨,吾事分毫等博屠。岂待曲终思雅颂,直缘背痒遇麻姑。预求补益三年艾,深识妖邪九尾狐。博物伟然窥子产,济时岂必愧夷吾。
台城路 易州寄高寄泉。清代。蒋春霖。两年心上西窗雨,阑干背灯敲遍。月拥惊沙,星寒大野,马足关河同贱。羁愁数点。问春去秋来,几多鸿雁。忘却华颠,昔时颜色梦中见。青衫铅泪似洗,断笳明月里、凉夜吹怨。古石欹台,悲风咽筑,酒罢哀歌难遣。飞花乱捲。对万树垂杨,故人青眼。雾隐孤城,夕阳山外远。
同叶恭叔郑节卿饮于赵子野官舍。宋代。刘宰。相望各千里,相逢酒一壶。交情贯金石,诗思渺江湖。夜雨滋园菊,秋风落井梧。归欤吾有日,聚散一长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