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清代。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参考资料:
1、蒲松龄 著,朱其铠 主编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 .
蒲松龄描写的这次地震,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郯城大地震”。地震发生在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 (清康熙7年农历6月17日戌时),震级为8.5级,震中在临淄西北约一百五十公里的莒梁,郯城一带,而临淄属于破坏性地区。
参考资料: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与体验,描述了康熙七年间发生在山东的大地震。文章记述地震的过程非常的清晰,从“声如雷”“几案摆簸”到“墙倾屋塌”“河水倾泼”,写出了地震由弱到强的过程,这是从物的角度描述。“众骇异”“相顾失色”到“男女裸聚”,从人的神态进行侧面烘托,写地震严重的程度。最后的耳闻,揭示出了地震破坏的程度,并由此发出了“真非常之奇变”的感慨。
结构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的格局虽小,但所营造的结构却完整缜密,平整均衡,单纯精美。记事由隐入显,循序渐进,层层开拓境界,逐步创造高潮、首尾连贯完美,通篇委区尽态。结构的艺术处理,贵在线索的贯穿。它运用自如地按记述文的表现形式,以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为线索,把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组装起来,连动式地推到读者面前:
第一幅、烛前对饮图:闻有声如雷,众骇异,不解其故。
第二幅、室内,震荡图: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第三幅、户外,大震图;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倒屋塌,儿啼女号。人不能立,随地转侧。河水倾泼,鸡呜犬吠。
第四幅、街上,男女裸聚图:竞相告语,忘其未衣。
第五幅、震后山河图:水井倾仄,楼台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此外,尚有一幅联想到的地震之外的“狼口夺子图”。此图既如绘画,又若小说。
五幅画面,完整而形象地再现了一场怵目惊心的大地震的全部过程,正好表明地震发生(第一图)、发展(二图)、高潮(三图)、缓和(四图)、终结(五图)的程序。最后以联想方式出现的“夺儿图’’强化了第四图的思想。这里的文字都有极强的可感性与可绘性。
事出突然,事先没有征兆,只听得隆隆雷声,由远及近,人们惊异,但不知原因。一会儿,桌子摇动,杯子倾倒,屋梁有声,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大惊失色,但不知何故。过了好一会儿,才忽然明白——地震了!才快点跑出来。这种描写是人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一时惊慌失措,理性思维暂停的实际。以上是室内情况。
跑出屋子以后,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建筑物忽起忽落,说明地表在上下颠簸。继之是听到房屋倒塌声、儿啼女号声。刚才是从屋里跑着出来的,所有没感觉到不稳。停下来以后,才觉得站立不稳,于是快点坐下,随地转侧。
此时,人惊恐万状,无暇交流情况。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地震停了,人们情绪稍有安定,这时,大家才有可能“竞相告语”,急于宣泄内心恐惧,抱团取暖,竟然忘了自己没穿衣服。情急下的失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在地震的当时,不可能了解其他地方情况。震情和缓了,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才互相探访,打听安危,于是外地情况不断传来,才有某处井倾侧,楼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的传闻。
写震前、震中、震后;写房内、房外、街上;写所见、所闻。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合情合理,井井有条,紧紧相扣,一气呵成。再现地震现场画面,非亲临其境者写不出。
参考资料:
1、李延祜编著 .《浮生半日闲 古代笔记小品》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275页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偶书。唐代。皮日休。女娲掉绳索,縆泥成下人。至今顽愚者,生如土偶身。云物养吾道,天爵高我贫。大笑猗氏辈,为富皆不仁。
冬夜兼怀舍弟。清代。缪公恩。帘外萧萧半夜风,钟声吹入寂寥中。寒窗纸薄霜威重,老木枝疏月影空。坐久忽看虚壁白,更阑独对短檠红。遥怜弱弟三千里,耿耿离愁有梦通。
将至京师寄当事诸老 其一。清代。吴伟业。柴门秋色草萧萧,幕府惊传折简招。敢向烟霞坚笑傲,却贪耕凿久逍遥。杨彪病后称遗老,周党归来话圣朝。自是玺书修盛举,此身只合伴渔樵。
莲龟呈祥庆人寿。唐代。杨廉。泥中曳尾尘土缘,何如轻举游红莲。花开玉井长十丈,瑞钟洛水经千年。争如老子学辟谷,捉得灵龟当床足。如雷鼻息撼蓬瀛,一睡交梨一回熟。
神通夜宿玉虚宫小轩正对步虚峰道士云天宝三。宋代。韩元吉。槛外风高霜月明,步虚山里步虚声。罢琴刻烛初长夜,又得人间一梦清。
霸桥。清代。慕昌溎。几株新绿雨冥冥,玉笛吹来隔岸听。柳色不知前代改,春来还向霸桥青。初添弱线萦烟水,送尽行人过短亭。最是夜深离别处,一林残月酒初醒。
次韵王定国会饮清虚堂。宋代。苏轼。何逊扬州又几年,官梅诗兴故依然。何人可复间季孟,与子不妨中圣贤。卜筑君方淮上郡,归心我已剑南川。此身正似蚕将老,更尽春光一再眠。
十二月七日病题四首。宋代。赵蕃。酒亦不难止,无以寄吾兴。纵然酒可止,诗恐不受命。二者必相须,未易相负胜。所以千载人,不能除此病。
绣山岩。清代。查慎行。过尽顽疆乱石堆,绣山一穴忽天开。明知不是秦人洞,容得渔舟日往事。
梨花。宋代。朱淑真。朝来带雨一枝春,薄薄香罗蹙蕊匀。冷艳未饶梅共色,靓妆长与月为邻。许同蝶梦还如蝶,似替人愁却笑人。须到年年寒食夜,情怀为你倍伤神。
别墅芍药盛开沈公辟有诗见嘲次韵代柬。宋代。陈棣。谁为东君得意忙,尚留红药殿群芳。脸霞得酒生朝晕,衣翠笼纱弄晚妆。剩馥倚风来蝶翅,残膏和露到蜂房。惜花极力搜佳句,瘦损东阳笑沈郎。
吊陆叔平墓 其一。明代。王世贞。崱屴深山径,斯人长夜居。谁怜一抔土,却掩五车书。玄素名空在,丹青代不如。齿牙吾自有,从此倦吹嘘。
度关山。南北朝。柳恽。长安倡家女,出入燕南垂。惟持德自美,本以容见知。旧闻关山远,何事总金羁。妾心日已乱,秋风鸣细枝。
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唐代。李颀。吏部明年拜官后,西城必与故人期。寄书春草年年色,莫道相逢玉女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