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丘长史。唐代。张籍。丘公已殁故人稀,欲过街西更访谁。每到子城东路上,忆君相逐入朝时。
《哭丘长史》是唐代张籍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丘公已殁故人稀,
欲过街西更访谁。
每到子城东路上,
忆君相逐入朝时。
诗意:
这首诗词写了丘长史去世后,朋友们渐渐稀少,诗人心生感伤之情。诗人想要走过西街,再去找寻那些曾经一同相伴的朋友,但如今却不知道去找谁。每当诗人走到子城东路上,就会回忆起与丘长史一同走过这条路,一同进入朝廷的时光。
赏析:
这首诗词以丘长史的去世为起点,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情的思念之情。丘公已经去世,和他一同相伴的朋友渐渐减少,这使得诗人感到孤独和失落。诗人想要继续寻找那些曾经一同相伴的朋友,但却发现不知道去找谁了,暗示了岁月更替、人事变迁的无常性。每当诗人走到子城东路上,这条曾经与丘长史一同走过的道路,就会勾起他对过去曾经美好时光的回忆。诗中的"子城东路"具体指的是长安城子城的东路,是诗人与丘长史一同走过的地方,也象征着过去的友情和共同的奋斗历程。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情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通过走在子城东路上的回忆,诗人表达了对丘长史的敬爱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在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岁月的无情之余,也引发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广遣兴五十八首 其五十四。明代。王夫之。且听冰霜冷万家,冻禽赢得吃梅花。春风随手成红锦,朗月当头到碧纱。虾岛鲸城疑海客,黄连白蜜信齐牙。香飘第二月中桂,惭愧张骞问汉槎。
春日杂咏(二首)。明代。杨基。偶自循篱出径苔,刺桐花落野棠开。一年春已无多在,几个人曾有暇来。浸谷陂塘科斗乱,浴蚕时节杜鹃哀。买山莫种闲花柳,多觅松栽与柏栽。¤
微疾。宋代。陆游。微疾经旬近药囊,往来巷陌未全妨。时时小雨知春近,处处闲身觉日长。林外鼓歌闻赛庙,怀中茶饼议租桑。两京梅发今何似?送老流年只自伤。
昭君村。宋代。苏轼。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一作家?子。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鬼。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秋热。宋代。李覯。江湖限南鄙,秋令到还稀。节换空看历,人闲未趁衣。齐纨方得意,厦燕莫言归。祗有松筠径,风高暑气微。
和安中上蓝横泉井。宋代。刘弇。谁割银潢下甃中,更闻南北豁相通。穷妖本作终身计,千古翻成勿幕功。
高阳台 落梅。清代。厉鹗。缟月啼香,青禽警瘦,遗环与恨俱飘。雪没鞋痕,何人为扫溪桥。东风欲避层台远,禦风归、第一春销。恼相思、枝北枝南,冷梦迢迢。山空记得吟疏影,拾参差片脑,自裹冰绡。湖水无声,流残旧怨新娇。馀酸已在浓阴里,怕重屏、半萼难描。更堪他、消息经年,雨暮烟朝。
玉钩斜怀古 其三。明代。张萱。旧日池台今已非,凄凄芳草怨斜晖。到来两颊河山泪,赢得前身未溅衣。
归云亭。宋代。释仲皎。一从飞出岫,舒卷意何长。作雨遍天下,乘风归帝乡。无心怜洒落,到处自清凉。缥缈来空碧,吟边带夕阳。
无行吟。宋代。邵雍。无行少年子,京都来往频。功名一生事,歌酒十年春。有数黄金尽,无情白发新。朋从消散尽,赢得病随身。
酬王主簿示道中所作。宋代。释绍嵩。蓼花红淡苇条黄,洛岸秋晴夕照长。雪羽褵褷立倒影,酒旗摇曳出篁。云边雁断湖边月,圩上人牵水上航。输与能诗王主簿,每行吟得好篇章。
次韵喻存道二首。宋代。郭印。神龙一去渺无踪,落日孤云为惨容。溪绕练光秋更白,黛横山色晚尤浓。细看风物曾经眼,深达根源自点胸。寄宿僧寮清不寐,一轮明月挂枯松。
念奴娇十一首 令桥晚发 其三。清代。史承谦。布帆清晓,小桥头、还听半江潮送。辜负新来、鸳被底,多少桂花凉梦。满袖霜华,一船烟月,不禁羁愁重。长卿游倦,空怜琴剑孤拥。因甚漂泊轻装,小长干外,日日闲飞鞚。淡粉轻烟、消歇了,那有翠翘钗凤。桃叶难迎,莫愁遥隔,别思无端涌。忽添凄怨,阿谁玉笛偷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