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梅

探梅朗读

《探梅》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杨公远之手。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我沿着水边寻找梅花,踏步河滩之上。
微寒微暖,太阳西斜的时候。
不顾行程的限制,走过两里又三里,
只为看那南枝上的梅花,又或者北枝的梅花。
花蕊胜过珍珠的圆润,香气胜过脑海中的回忆。
花儿像玉一般晶莹剔透,像脂油一样湿润。
我特别喜爱那稀稀疏疏的花影,横卧在清浅的水面上。
欲将诗题写上,但又不敢轻易动笔。

诗意:
《探梅》这首诗以描绘梅花为主题,通过描写作者的行程和观察,展现梅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诗人在冬日的微寒微暖之际,漫步于水边,不顾疲劳和距离,寻找着梅花的踪迹。他对梅花的赞美充满了感情,形容梅花的花蕊圆润如珍珠,香气浓郁如脑海中的回忆。梅花在寒冷的季节中绽放,它的清淡和洁白在寒冷的冬季显得尤为独特,给人一种清雅、悠远的感觉。

赏析:
《探梅》以简洁、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寻找梅花的过程和对梅花的赞美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花的形态和特点,通过对梅花的形容,使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梅花的美丽和独特,仿佛能够闻到梅花的芬芳。诗人在描写梅花时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以自然的方式展现出梅花的美好,给人以清新、素雅的感觉。

诗人在最后两句表达了自己想要为梅花题诗的愿望,但又因对梅花之美的敬畏而不敢轻易动笔。这种退避的姿态既表达了诗人对梅花之美的敬仰之情,也彰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谨慎态度。

整首诗以素雅、清新的笔调展现了梅花的美丽和与众不同之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敬畏。通过对冬日中的梅花的描绘,诗人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宁静和美好,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领悟和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杨公远

杨公远(一二二七~?)(生年据本集卷上《生朝(己巳)》“初度今朝四二年”、卷下《初度(丙戌)》“今朝六十从头起”推定),字叔明,号野趣居士,歙(今安徽歙县)人。善诗工画。终生未仕,以诗画游士大夫间。有《野趣有声画》二卷。事见本集卷首宋吴龙翰序、卷末方回跋,《元书》卷八九《方回传》附。 杨公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刻本,无异文)。...

杨公远朗读
()

猜你喜欢

霜拍井梧干叶堕,翠帏雕槛初寒。
薄铅残黛称花冠。
含情无语,延伫倚阑干¤
杳杳征轮何处去?离愁别恨千般。
()

朔风飘胡雁,江城带素月。
安得覆八溟,滂沱洗吴越。

()
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
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
二十年来住洛都,眼前人事任纷如。
形同草木何胜野,心类锺彝不啻虚。
已沐仁风深骨髓,更惊诗思剧琼璩。
庄周休道亏名实,自是无才悦众狙。
()

燕子矶头看月浪,观音阁上听风芦。但知意思凌天表,那记形骸滞客途。

夜静钟声鸣不断,江长帆影过如无。何须别羡玄真子,泛宅浮家作钓徒。

()

自君离海上,垂钓更何人。独宿空堂雨,闲行九陌尘。

避时曾变姓,救难似嫌身。何处相期宿,咸阳酒市春。

()

一院秋灯初过雨,月儿檐际纤纤。桐枝斜飐玉阶前。

暗闻风叶响,人影隔疏帘。

()

兀兀山堂意渐降,飘飘秋叶送寒窗。三年游子传临粤,万里征人已渡江。

入北定瞻新帝阙,回南犹是旧蛮邦。关门自此无防闭,夜夜胡笳到石幢。

()
乌帽红尘媿子陵,绿蓑青笠晚寻盟。
三千里外还家後,七十二回看月生。
与子两人长对酌,笑渠万古浪垂名。
醉翁若是真个醉,皂白何须镜样明。
()
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
登庐山,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
()

独倚阑干久,凉风满客衣。
树从京口断,山到海门稀。
雁影横秋色,蝉声送夕晖。

()
老大生憎儿子态,更无春怨与秋悲。
略将杯酌随宜具,剩有溪山取次嬉。
爱客不妨兼泛泛,论文何苦太奇奇。
况曾窥得尊生术,通昔蒲团日一炊。
()

阊阖开晴日,炉烟散暖风。庆成臣礼具,锡宴上恩隆。

冠佩随班入,蓬莱有路通。楼台千仞表,音乐五云中。

()

断肠诗思满江南,别后姿容总一般。料得林逋惯相惜,肯教寂寞过春寒。

()

  从事有示愈以《荆谭酬唱诗》者,愈既受以卒业,因仰而言曰:“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以为。

  今仆射裴公,开镇蛮荆,统郡惟九;常侍杨公,领湖之南,壤地二千里。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乃能存志乎《诗》、《书》,寓辞乎咏歌,往复循环,有唱斯和,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里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厘分寸,铿锵发金石,幽眇感鬼神,信所谓材全而能钜者也。两府之从事与部属之吏属而和之,苟在编者,咸可观也。宜乎施之乐章,纪诸册书。”从事曰:“子之言是也。”告于公,书以为《荆谭酬唱诗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