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郭祥卿录判

悼郭祥卿录判朗读

《悼郭祥卿录判》是一首宋代的诗词,它以悼念郭祥卿为主题。下面给出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燕台气概汾阳裔,
赤骥胜骧采凤飞。
吏鞅晚淹鼓泽米,
酒残春典杜陵衣。
西山手板情还适,
东里角巾身不归。
空有遗文落人世,
朱弦声绝赏音稀。

诗词的中文译文:
燕台的风采流传到汾阳,
骏马胜过千里驰骋的凤凰。
郭祥卿在晚年担任吏部尚书,
他的功绩犹如鼓泽上的稻谷。
酒已经喝光,春典也已过去,
他的杜陵之衣已然残旧。
他曾经手拿着西山的琴板,
心中的情感仍然回荡。
尽管他住在东里,头戴角巾,
但他的身影已不再归来。
他留下了宝贵的遗文,
可惜人们已经无法欣赏到他的音乐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郭祥卿的悼念,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和不朽的遗产。首先,诗人提到了燕台的风采和汾阳的血脉,将郭祥卿的家世与才华联系在一起,彰显了他的高贵与优秀。接着,通过比喻,诗人称赞郭祥卿的功业胜过千里驰骋的凤凰,赞美他在吏部尚书任上的卓越表现。在描绘郭祥卿晚年生活的插图中,吏鞅晚淹、酒残春典和杜陵衣的残旧,都表达了他辛勤工作和岁月流转的痕迹。然而,诗中还提到了西山手板和东里角巾,这表明郭祥卿在政务之余,仍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显示了他多才多艺的一面。最后,诗人以朱弦声绝和赏音稀来形容郭祥卿的音乐才华已经难以再现,表达了对他才华的无尽怀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郭祥卿生平的悼念,展现了他的家世背景、政绩、音乐才华以及晚年的生活状态。通过描绘郭祥卿的形象和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诗人将他深深地刻画在了读者心中,使人们感受到了他的卓越和不朽。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宋无

元平江路人,字子虚。世祖至元末,举茂才,以奉亲辞。工诗。比对精切,造诣新奇。有《翠寒集》等。...

宋无朗读
()

猜你喜欢

议和成赔偿最要。搜索盈余,增加税繇。白下开藩,又返三山棹。

罗掘成空,桑孔为劳。粥无米妇难巧。

()

百尺红亭对万峰,平明相送到斋钟。

骢马劝君皆卸却,使君家酝旧来浓。

()

际天南北麳麰盛,夹汉东西巘崿长。为客曾誇心胆壮,送君今叹鬓毛苍。

五官置属莲成荡,七校屯兵柳作行。中有书生骑瘦马,自弦焦木种甘棠。

()

制艺衡才运已终,遭逢此去听天公。子孙虽愚书必读,文章虽变法仍通。

()

青嶂插天堑,白水翻地轴。回环壮哉县,不许飞鸟触。

往年羽书驰,盗发清溪曲。先声杂妖幻,馀党萃符祝。

()
南国佳人至,北堂罗荐开。
长裙随凤管,促柱送鸾杯。
云光身后落,雪态掌中回。
到愁金谷晚,不怪玉山颓。
()

淮海归来日,蓟门春半时。弄晴莺语滑,因暖蝶飞迟。

未尽连床兴,那堪话别离。一尊南浦晚,烟草益悽其。

()

寒斋日萧索,天外敞檐楹。
竹雪晴犹覆,山窗夜自明。
禽归窥野客,云去入重城。

()

尧攀已徒说,汤扪亦妄陈。欲访青云侣,正遇丹丘人。

少翁俱仕汉,韩终苦入秦。汾阴观化鼎,瀛洲宴羽人。

()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
弃掷良宵君谓何,清天流月鉴初磨。
莫辞病眼羞红烛,且试春衫剪薄罗。
莲艳参差明绣户,舞腰轻瘦飐惊鼍。
少年微服天街阔,何处相逢解佩珂。
()
古院林公住,疏篁近井桃。
俗年人见少,禅地自知高。
药草诚多喻,沧溟在一毫。
仍悲次宗辈,尘事日为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