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姑二首。宋代。宋伯仁。翠鬓双妥未梳头,纺纬车边坐欲羞。几度采桑归较晚,阿孃疑看落花愁。
《村姑二首》是宋代作家宋伯仁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村姑为主题,通过描绘她的容貌和生活情境,表达了对村姑的赞美和同情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
翠鬓双妥未梳头,
纺纬车边坐欲羞。
几度采桑归较晚,
阿孃疑看落花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村姑的形象和内心感受。诗人用"翠鬓双妥未梳头"来形容村姑的发髻,翠绿的发髻垂在两侧,还未梳理整齐。"纺纬车边坐欲羞"表达了村姑坐在纺纱车旁的情境,她羞怯的神态显露无疑。她或许是因为年轻、娇羞,或者是因为外出采摘桑叶归来较晚,所以感到羞怯。
接着,诗人又写道:"几度采桑归较晚,阿孃疑看落花愁"。这句诗表达了村姑的辛勤劳作和疲惫。村姑常常要去采摘桑叶用于纺织,而且归来时已是夜晚,这暗示她的劳作辛苦和较晚的归家时间。"阿孃"是对村姑的称呼,她疑心家人是否会为她担心,是否会因为她归来较晚而感到担忧。"看落花愁"则意味着她对于自己的辛苦劳作和晚归的辛酸心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村姑的容貌、生活情境以及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村姑劳作的赞美和同情之情。虽然村姑的生活艰辛,但她们努力工作,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努力与付出值得我们的尊重和赞美。这首诗也展现了宋代社会中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湖州人,一作广平人,字器之,号雪岩。理宗嘉熙时,为盐运司属官。工诗,善画梅。有《西塍集》、《梅花喜神谱》、《烟波渔隐词》。...
宋伯仁。湖州人,一作广平人,字器之,号雪岩。理宗嘉熙时,为盐运司属官。工诗,善画梅。有《西塍集》、《梅花喜神谱》、《烟波渔隐词》。
次韵钟西皋雨中述怀。明代。许相卿。苦雨经旬淹淑景,早雷十日验馀寒。庭梅寂寂帘前落,湖草青青镜里看。深谷莺花全冷淡,浮家云水尚盘桓。殷忧无赖谁堪话,搔首斜阳独倚阑。
题萧郎中开元寺新构幽寂亭。唐代。刘长卿。康乐爱山水,赏心千载同。结茅依翠微,伐木开蒙笼。孤峰倚青霄,一径去不穷。候客石苔上,礼僧云树中。旷然见沧洲,自远来清风。五马留谷口,双旌薄烟虹。沉沉众香积,眇眇诸天空。独往应未遂,苍生思谢公。
晨兴寄赠窦使君(一作晨兴赠友,寄呈窦使君)。唐代。武元衡。江陵岁方晏,晨起眄庭柯。白露伤红叶,清风断绿萝。徇时真气索,念远怀忧多。夙昔乐山意,纵横南浦波。有美婵娟子,百虑攒双蛾。缄情郁不舒,幽行骈复罗。为予歌苦寒,酌酒朱颜酡。世事浮云变,功名将奈何。
题倪云林画。元代。贝琼。云林先生老更迂,酒酣落笔元气俱。沧洲赤县随意扫,不学徐熙没骨图。沉犀石带波涛润,石上烟梢势千仞。参天古木蛟龙僵,赤叶已脱荆门霜。北风萧萧白日暮,相偶应知不相附。丹山之羽何时来,会待春色阴厓回。
奉和滁州九咏九首并序 其九 幽谷晚饮。宋代。曾巩。先生卓难攀,材真帝王佐。皎皎众所病,蜿蜿龙方卧。卷彼天下惠,赴此一郡课。幕府既多暇,山水乃屡过。旌旗拂蒙密,车马经坎坷。爱此谷中泉,声响远已播。槎横势逾急,雨点绿新破。旁生竹相围,竦竦碧千个。遥源窅难窥,磐石坦如磋。游鳞戢可数,飞鸟嘤相和。援琴薰风后,结宇寒岩左。觥筵已得月,金纨尚围坐。心如合逍遥,语不缀招些。一时耸传观,千载激柔懦。《甘棠》诗之怀,岘首泪尝堕。况此盛德下,襦裤人所荷。不假碑刻垂,栋牖敢隳挫。当今甲兵后,天地合轗轲。先生席上珍,岂忍沟中饿?毋徐黑轓召,当驰四方贺。
代简答次中见留。宋代。孔武仲。诗夸洞庭湖,盖举其粗尔。自此稍南行,更有潇湘水。潇湘如此流,浅深清见底。吾邑在其旁,桑麻百余里。民经南巡后,淳庞犹可喜。白酒日相沽,鲈鱼夜成市。念方从吏隐,小官不为耻。先期了赋租,随时用鞭箠。此外无余事,看山聊隐几。还作小诗篇,寄声前御史。御史吾故人,风义今为伟。超迁未复甚,久仆行复起。但使交期在,不须论远迩。今夕宿朱仙,相望月明裹。
绍兴祀高禖十首。清代。佚名。[姑洗为羽]春气笔分,万类滋荣。惟此祀事,皆事发生。求神以类,式昭至诚。庶几来格,子孙绳绳。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三十二。明代。区大相。旅食忧时客,吾家仲氏贤。世知龙卧久,人想凤飞年。晚达才偏大,深资用必全。愿因鼌董策,更献典谟篇。
端午帖子·夫人合五首。宋代。欧阳修。云散风流岁月迁,君恩曾不减当年。非因掩面留遗爱,自为难忘窈窕贤。
次芜徽明诸公韵三首。宋代。李吕。黄云看即变成秋,春事余寒得少留。此去浣花犹远在,谁人能为作遨头。
边君生日来访时近中秋不虞雷雹二首 其一。明代。李梦阳。怪尔生辰日,高轩特过吾。秋惊飞雹至,雨逐去云无。上寿须君子,同声愧老夫。母劳问隐显,乘月有清壶。
厌厌。宋代。许月卿。厌厌夜饮忘更深,客不来辞主有情。僮仆触屏成蝶梦,姬姜压笛作蝉声。月如有待行行慢,风不生嗔细细清。萍散人生何可料,婵娟千里共交盟。
春日过高逸人别墅。明代。林敏。此地有别墅,投闲寻隐沦。酌君樽中醪,笑我衣上尘。石竹拂瑶席,野荷清角巾。双松驻白日,一水流青春。盘谷忆李愿,鉴湖怀季真。古有《逸民传》,非君谁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