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端和尚赞二首

白云端和尚赞二首朗读

《白云端和尚赞二首》是宋代释宗杲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修行道路的感悟。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

白云端和尚赞一首,
少处更减,多处又添。
达磨不会,却反西天。

诗意:
这首诗词以白云端和尚的赞颂开始,表达了对一位修行者的敬佩之情。接着,作者表达了一种修行的心路历程。他说,少去一些杂念和执著,心灵就会更清净;然而,同时也会有新的烦恼和困惑出现。虽然达磨(佛教祖师)并不理解这些烦恼,但修行者却可以通过面对内心的困扰,向着更高的境界——西天(佛教中极乐世界)迈进。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少去杂念和执著,是修行的一个重要方向,让内心更加平静和清净。然而,修行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修行的深入,也会面临新的困惑和挑战。达磨虽然不理解这些困扰,但修行者却要勇敢地面对并超越它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第二首:

白云端和尚赞二首,
修行苦海,云海相连。
空有金刚,不解空言。

诗意:
这首诗词继续以白云端和尚的赞颂为引子,表达了修行者对修行的思考。作者称修行之路为苦海,意味着修行的过程并不容易。修行者需要在这个苦海中航行,与广阔的云海相连。然而,仅仅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坚韧的品质(金刚)是不够的,需要超越表面的虚名和空洞的言辞,真正理解修行的含义。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苦海和云海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和广阔的境界。修行的道路并非平坦,而是充满了各种考验和挑战。修行者需要超越虚名和空洞的言辞,真正理解修行的本质和意义。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修行者的劝勉和鼓励,引导人们在修行道路上持之以恒,追求内心的解脱和境界的提升。

总的来说,《白云端和尚赞二首》以简练的语言传递了作者对修行道路的思考和感悟。诗词以白云端和尚为引子,通过表达少处减添、达磨不会、修行苦海等意象,揭示了修行者在追求内心平静与境界提升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传递了对修行者的劝勉和鼓舞。这首诗词简洁而深刻,通过意象的辞章和隐喻的运用,展现了修行者的内心境界和修行道路的曲折性,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宗杲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释宗杲朗读
()

猜你喜欢

琳宫胜处绝尘嚣,千古佳名号洞霄。
地锁九峰形屈曲,擎天一柱势岧峣。
凤鸣怪石仙岩邃,蛟舞流泉涧壑遥。
幸有飞升遗迹在,便须骑鹤快扶摇。
()

阊阖沉沉万里遥,五云深处拥箫韶。谁将麟史开春讲,日有龙旂候早朝。

黄阁雍雍周俊彦,金貂楚楚汉骠姚。如君独上忧时策,越岭东南见海潮。

()

大江如带从左来,金山焦山碧崔嵬。风吹杨卷度江去,妾心如山不可回。

忆昔移所天,岂独甘守节。两草方缠绵,那知中道诀。

()
绿竹有异质,夙著风人篇。
猗猗瞻淇隈,翟翟怀卫泉。
拾遗美形容,复有娟净言。
微植被奖饰,丽句永流传。
()
尘埃日已远,斗数更无余。
寺到逢门入,诗成信手书。
山深僧自乐,路远客终疏。
访尽前朝景,它年一告予。
()

节候初临谷雨期,满天风日助芳菲。
生来已占妙香国,开处全烘直指衣。
揽照尽从乌帽重,放歌须遣羽觞飞。

()

飞扬三策射蓬莱,龙剑翩翩度越台。蜀国盛传中散赋,河汾谁似仲淹才。

旌旗太液春风绕,鼓吹平康夜月来。到日彩毫干气象,泥金先向洛阳裁。

()

月上东亭水接天,春风吹送钓鱼船。长公曾是西湖主,愿借苏堤柳下眠。

()
积阴初散雨初收,一解霖霪十日忧。
已见郡条平似水,不妨官舍冷如秋。
年来触绪无佳思,老去同僚得胜流。
更喜丰年消息好,从今还遂稻粱谋。
()

脱裤脱裤,破碎一针无补处。谁持箧中新,换我身上故。

但得深闺有孟光,年年裤破亦不恶。

()

斩将搴旗处处勋,冠军名姓旧曾闻。班超出塞先投笔,郤縠登坛且好文。

海泛直穷蛟蜃窟,山驱深入虎狼群。年来上马披重铠,誓靖风尘报圣君。

()

黯光宽甸旧烟光,锋镝纵横扰帝乡。昔是翠华临幸地,今为白草战争场。

阴符消息成金匮,雄战分明胜铁枪。从此不应将北极,等閒容易许禺强。

()

习家池上共徘徊,一曲清歌送落梅。云液醉残鹦鹉勺,玉箫吹彻凤凰台。

梦回似入巫山去,赋就疑从洛水来。良夜未央重剪烛,看花青眼为谁开。

()

一身憔悴倚高楼,冷暖人情懒应酬。总觉幽怀如止水,常怀归思怕新秋。

砧声烟外催何急,笛韵风前兴最悠。安得俗缘抛却尽,名山大泽任遨游!

()
雨近黄梅动浃旬,舟回顾渚斗茶新。
问郎紫笋谁家焙,莫是前溪读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