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立春在辛丑十二月二十九日归□□□三宿

壬寅立春在辛丑十二月二十九日归□□□三宿朗读
隔日春先立崇朝岁始除
去来身不定,好恶梦皆□。
□□千山外,舟车一月余
岂真休客担,犹□□家书。

《壬寅立春在辛丑十二月二十九日归□□□三宿》是宋代文人方回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立春之日返回故乡的情景,表达了岁月更迭、离乡之苦以及对家乡的乡愁之情。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壬寅立春在辛丑十二月二十九日归□□□三宿》

隔日春先立,崇朝岁始除。
去来身不定,好恶梦皆□。
□□千山外,舟车一月余。
岂真休客担,犹□□家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立春为契机,描述了作者从外地归乡的旅途经历。首句“隔日春先立,崇朝岁始除”,意味着立春日的到来,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也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接着,诗人表达了离乡之苦和归乡的期盼。诗中的“去来身不定,好恶梦皆□”,表明作者长期离乡漂泊,身份地位不稳定,面对着好与坏、希望与困扰的种种梦境。这些梦境可能是对未来的担忧和对家乡的思念交织而成。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作者漫长而艰辛的归乡之路。“□□千山外,舟车一月余”,表达了作者长途跋涉,历经千山万水,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最终回到故乡。这种艰辛的旅途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离乡背井的辛酸和牵挂。

最后两句“岂真休客担,犹□□家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之情。诗人将自己比作担负着行囊的旅客,虽然回到了故乡,但心中的牵挂和思念依然存在。最后一句提到家书,表明作者希望通过书信传达对家人的问候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离乡之苦和归乡的喜悦,展现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和行旅之景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绪和情感。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离乡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具有浓郁的乡愁色彩。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朗读
()

猜你喜欢

开元刺史擅清风,九日亲栽夹道松。
屋顶自生涛浪势,根头谁觅茯苓踪。
行春桥掩云千态,一字门封翠几重。
人讶金填吴说笔,不知此笔遇高宗。
()
缪算狂言悔莫追,杜门省事不妨奇。
欹倾淡墨诗成後,缥缈乌巾浴出时。
筇杖闲行穿密筱,绳床移坐照清漪。
眼边好景真须惜,渐近浮生结局时。
()

相移不觉春前岁。相连不断风前泪。泪巳到今残。乾坤醉梦閒。

紫山横白霭。幂历天如海。花月有时新。难留霜鬓人。

()

牛李相树敌,进退为是非。刺刺唇吻间,人主至宵衣。

如何洛蜀党,贤者亦为之。涣群表大易,不比有明规。

()

幸托牡丹花下见,数株头上放红英。锦冠照日疑丹凤,只少东方报五更。

()

出险泊内河,回覕犹馀恐。幸逃灭顶凶,敢誇投璧勇。

内河亦海流,夷险差安悚。波深不盈寻,悬晖漾清溶。

()

帝遣名山护此邦,千家瑟瑟嵌西窗。山僧乞与山前地,招客先开四十双。

()
头胪如此可何官,习气居然简册间。
似有宿缘吾士友,差强人意此溪山。
青衿笑语非为冷,黄卷工夫可得闲。
珍重相期进明德,莫教具索有惭颜。
()
俊快伤灭裂,厚重伤滞泥。
趋造随所尚,不免有同异。
异同必为非,同已必为是。
是非战异同,终身不知义。
()
李生富汉亦贫儿,人不知渠只我知。
跳过六轮中耍峭,养成三界外愚痴。
()

绛树纤腰斗柳,碧玉芳年破瓜。波上袜罗回雪,风前唾袖生花。

自有石城艇子,不须油壁香车。

()

空斋寂坐感牢骚,一片秋声起怒涛。大海鱼龙方叫啸,中原鸿雁更哀嗷。

四城杀气传金柝,万里雄心付宝刀。闻道神京呼癸切,挽刍无计首空搔。

()

竹院名童子,茅斋坐已公。
亦如王舍内,却愧鲁家东。
共味井泉接,分阴树影中。

()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

少小名推作状头,舞腰掌上不禁柔。年来通藉金闺者,未必才华胜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