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高子明投赠二首

次韵高子明投赠二首朗读

《次韵高子明投赠二首》是宋代方回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中原从古以来就信奉着困难多,但仍有人才和古代的才子。诗律规范随着元代的问学风气,音乐章节中融入了雋永的蔡文姓和萧姓的音乐。要想真正领悟精神的完整,必须沉浸于声音消失和色彩淡薄的空间。这样的话语无人能够理解,就像一位穿着蓑衣的人在紫阳山中的烟雨中喋喋不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古代中原地区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才艺的思考和感慨。诗人认为中原地区的困难和艰辛并没有消磨掉人们的文化才情,仍然有人才出现,有人能够继承和发扬古代文人的风采。

诗中提到了诗律规范随着元代的问学风气,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文学发展的看法。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创作逐渐规范化,讲究诗律和韵律的运用,诗人认为这是一种进步,也是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诗中还提到了乐章中融入了蔡姓和萧姓的音乐,这是对音乐艺术的赞美。蔡姓和萧姓分别指的是古代音乐家蔡邕和萧何,他们在音乐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们的音乐作品被诗人称为雋永,表达了音乐的高雅和永恒之美。

诗的后半部分涉及到精神和感官的体验。诗人认为要真正领悟精神的完整,必须超越声音和色彩的束缚,进入一种超然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们才能够真正领悟到精神的深层意义。

最后两句诗描绘了一个隐士或者饱学之士的形象,他独自一人在紫阳山中,穿着蓑衣,与烟雨交融,发表着自己的言论。这种形象象征了诗人对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慨,他将自己比作这位隐士,身处世俗之外,思考着人生和文化的意义。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才艺发展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包含了对于音乐和精神体验的赞美和探索。通过描绘中原地区的困难与才情并存的情景,以及隐士形象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于文化和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朗读
()

猜你喜欢

霜风拂拂拂征衣,话尽寒灯兴不违。篱菊留将梅并赏,岫云行与雁俱飞。

僧房暂住宾犹主,客路频经去亦归。密约高悬君莫负,众芳消歇蕨芽肥。

()

些子双鸳,刚堕地、猩红初染。偏略透,人前消息。牡丹芽浅。

半黍细沾檀点烟,一丝轻熨莎痕软。但凤头、依约画裙边,时遮掩。

()

突兀峰峦入翠微,白云如练久相依。
只堪仙子裁春服,曾与君王补衮衣。
风里卷舒还有态,眼前聚散本无机。

()

近春贵能乐,近秋贵能哀。所感自不同,执一真庸才。

()

挟策言从帝里游,风尘回首任扁舟。天涯可奈王孙草,驿路空怜季子裘。

望里浮云春漠漠,吟边芳草晚悠悠。相过不尽论文意,漫对青尊一破愁。

()

不归丹掖去,铜竹漫云云。唯喜因过我,须知未贺君。

诗闻安石咏,香见令公熏。欲首函关路,来披缑岭云。

()

节于夫尽义于姑,节义方能保二雏。人隔古今名独在,月分圆缺影同孤。

未忘一日心先死,相见重泉泪始无。环燕纷纷争入画,等閒曾有柏舟图。

()

出门今日向何处,花恼山翁走欲狂。此身忽已过半百,直须烂醉荅春光。

()

榜下尽横飞,龙头尚立螭。穹崇方善下,谨厚孰逾卑。

制作虽师古,经纶盍制宜。迥超千丈俗,密契九重知。

()
翬檐临古岸,玉砌近重闉。
指点寻仙路,留连劝酒人。
水流还似旧,花落又逢春。
客到此亭下,眷言休问津。
()
旧学纷无几,幽怀断复寻。
苍茫万机论,零落九州箴。
枉嗜韦编读,犹依槁简吟。
时无袁伯丛,孤陋任年侵。
()
把手忽相逢,开谈究诗义。
子虽浮屠流,乃抱风骚志。
钱塘佳山水,一一助清思。
何处最堪怀,飞来峰下寺。
()
中年多病刚制酒,文字讥评慵挂口。
克家尚须狮子子,时踞风林一哮吼。
藏山有书当衣钵,端能太牛马走。
之齐莫操竽,名楚要穿柳。
()
鬓发尽皤然,眉分白雪鲜。
週遮延客话,伛偻抱孙怜。
无病常供粥,非寒亦衣绵。
假温衾拥背,借力杖搘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