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陈普。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主题是关于七夕节的爱情离别。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但把凡身小品论,
不须榻頞问星辰。
女郎恋别泪如雨,
遑托金针度与人。
诗意:
这首诗以凡人的视角,描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诗人表示,他并不需要仰望天上的星辰,只是讨论一些尘世间的琐事。然而,在七夕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女郎与他分别,她的泪水像雨一样滂沱而下,诗人却无法帮助她度过离别之痛。
赏析:
《七夕》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诗人通过对凡人的生活琐事的描述,与天上星辰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常常陷入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女郎与诗人的离别让她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伤的眼泪。诗中的金针象征诗人无法提供真正的帮助和安慰,只能无奈地看着她独自面对离别之痛。这种无助和无奈的情感通过诗人简洁而含蓄的文字表达得深切而真实。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离别的伤感和无奈。同时,它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幸福,因为爱情的离别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这首诗通过对凡人生活琐事的描绘,突出了情感的真实性和普适性,使读者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共鸣。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陈普。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遣兴勉友人。宋代。张咏。人生三万六千日,二万日中愁苦身。惟有无心消遣得,有心到了是痴人。
雨霁。清代。姚鼐。高斋过暑雨,白云逝沧洲。凉风起林杪,一叶已先秋。落照耿空开,倏与苍烟收。西山转斜汉,龙角相随流。朝晡不相知,逝者焉能留。今之隐凡者,未审当奚游。
古鉴谣。宋代。杨杰。铁鉴埋重泉,知经几寒暑。山翁筑春田,得之南涧浒。磨刮追光辉,云卷秋蟾吐。敛衽正面视,历落露心府。坏垣试一照,阴灵吼风雨。我欲匣此鉴,西上献人主。不愿鉴其鉴,愿君鉴于古。桀纣不鉴古,基业倾汤禹。幽厉不鉴古,纲纪颓文武。吾皇宝其鉴,清风塞寰宇。
雨中即事。宋代。晁说之。寥寥兹夏晚,秋韵已萧然。风雨疏篱外,诗书曲几前。道心勤自厉,愁绪每相牵。秦树连烽火,吴鞋落海瓀。不能先到县,岂待晚归田。丹剂谁能遘,金炉试得烟。去天真一百,奏牍旧三千。藁草纷盈架,谁今宿瘤研。
效香奁体。宋代。谢无竞。胭脂湿透污罗衣,春尽萧郎又不归。香冷篆盘檐影转,一帘红雨燕双飞。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5。明代。唐寅。春宵花月值千金,爱此花香与月阴。月下花开春寂寂,花羞月色夜沉沉。杯邀月影临花醉,手弄花枝对月吟。明月易亏花易老,月中莫负赏花心。
和景贤十一首 其一。元代。耶律楚材。龙冈居士得贤君,闻道贤君增所闻。节操鹓雏捐鼠饵,风神野鹤立鸡群。只知辅嗣能谈易,谁识相如善属文。拟欲赞君言不尽,区区微意见诗云。
戍妇吟 其一。明代。刘仁本。夫君在边戍,妾身守孤帏。欲往备纫栉,不如频寄衣。衣到恐迟迟,不到妾不知。欲知衣到无,明年鸿雁归。
祝英台近•重阳后一日扬州别程村阮亭。清代。彭孙遹。远峰青,寒渚碧,零落红衣暮。流雪回风,阵阵芦花舞。秋光欲断人肠,重阳过也,犹做作、满城风雨。太匆遽。乍可一曲骊歌,便上兰舟去。水云无际,何处寻前渡。依稀认得归程,黄叶清江,是昨夜、梦中来路。
题煮泉亭。宋代。喻良能。甘香曾饮谷帘前,携茗仍来试煮泉。更觉清风生两腋,始知鸿渐是茶仙。
暮行山中。清代。缪公恩。曲折寻幽径,青山拥去鞭。溪深新雨后,草乱晚风前。残照下高树,暮鸦归远天。柴门何处是,漠漠隔炊烟。
中书傅钦之侍郎挽词三首 其三。宋代。韩维。壮节淹鹏海,高年集凤池。谟猷未及展,箫鼓已成悲。经擿留天幄,书囊入殿帷。伤心济源道,无复故人期。
仲冬望东郊送邹和峰侍御。明代。陆深。冉冉山云压树低,村村茅屋带沙溪。征旗满路风初劲,尊酒长亭日又西。柏府独传乌夜曲,花骢偏恋锦障泥。隔林好鸟知人意,更向离筵尽力啼。
山阁杂咏。明代。梁维栋。珍重藏名世所嘉,瑞香忒自擅声华。圣朝不瑞闲花草,纵有奇馨莫浪誇。
听杨君弹古操。宋代。陈郁。年来雅道类聋瘖,到处笙歌只劝淫。肯抱焦桐闲访隐,应思尘世少知音。离鸾别鹄皆风月,二典三盘不古今。闻子细弹千载事,吟夫已见圣人心。
次潘德久韵。宋代。陈造。沉沉王侯居,列屋皆妖妍。性斧糜春葱,日诧歌舞筵。孰知山泽儒,超然广文毡。野花供妩媚,山月献连娟。潘郎真吾徒,常加视后鞭。居无鲍生马,红粉风蓬旋。张公为石奴,处仲政复贤。继今看远业,贱子当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