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使还

凤阳使还朗读

《凤阳使还》是明代张羽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凤阳使还,拜陵初罢雪云晴,
使者南还,荷圣灵。
马上顿更新旧历,风前重数短长亭。
逢人问俗谙伧语,到处寻源验水经。
却忆长干桥畔柳,归时应待眼青青。

译文:
凤阳使回,拜陵刚罢雪天放晴,
使者南归,承载着圣灵的恩宠。
马上的蹄声打破了陈旧的岁月,风前的短长亭再次出现。
遇见人们,询问他们熟悉的俗语,四处追寻根源,检验水经。
回想起长干桥畔的垂柳,归来时看到的应该是青青的目光。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使者从凤阳返回的情景。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交流,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时光流转的思考,以及对家乡和回归的渴望之情。

赏析:
诗人以自然景物作为背景,将使者南归的场景描绘得生动而凄美。诗中的“拜陵初罢雪云晴”,表现了拜谒陵墓之后雪天放晴的美景,同时也暗示了一段寒冷的旅程即将结束。马上的蹄声带来了新的年代,风前的短长亭重现在眼前,这些描写传递了时光流转的感受和旅途的变迁。

诗中的“逢人问俗谙伧语,到处寻源验水经”,描绘了诗人与人们的互动,他询问他人的俗语以了解当地文化,并四处寻找水经,验证其准确性。这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探索,以及对于传统的尊重和承传的态度。

最后两句“却忆长干桥畔柳,归时应待眼青青”,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归的期盼。长干桥畔的垂柳成为了诗人回忆的对象,他希望回到故乡时能看到熟悉的景象和亲切的目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互动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家乡和回归的思考与情感,具有明代诗歌的典型特点。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羽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

张羽朗读
()

猜你喜欢

好贤元不减缁衣,客到公家如所归。
二浙声名三鹗荐,四山风物一翚飞。
桑榆冉冉身先蜕,兰玉森森家正肥。
人有百身宁可赎,发棠谁复济齐饥。
()
对琴不见琴,忘琴听琴响。
坐久听亦无,云飞树尖上。
()

真人趣恬澹,漠尔中若浮。无心亦无为,日与至道游。

群生接为搆,水火斗不休。轩辕赤水珠,须以象罔求。

()

姑射吸风仍饮露,洛妃习礼更明诗。
梅花浑不施朱粉,直以天香与雪肌。

()

道人神骏心所怜,天人龙种画亦然。房星流光忽当眼,径欲揽辔秋风前。

汉家金粟几苍烟,江都笔势犹翩翩。东丹猎骑自豪贵,风气惜有辽东偏。

()
居当山麓入烟扉,乔木苍藤接翠微。
筑室暮年今尚少,得归真是眼中稀。
()

奇情因险见,山水亦人然。山水适相遇,此地得其偏。

水性柔而滑,山亦静而专。相触为波涛,终古此熬煎。

()

水华烟态压回汀,客至无情亦有情。芳草不须缘短梦,一番新绿满塘生。

()

有客仕三已,何人岁九迁?浮云倏过眼,司命亦无权。

浪出非初志,微名合避贤。夜来牵远梦,多在海鸥边。

()
江帆去去可肠断,千古万古越王台。
埽空黄叶晚风定,飞尽碧天晴鸟回。
半生无成坐笔砚,万事不理问樽罍。
年年看梅今白首,已矣英雄留七哀。
()

燕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
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

()

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

古有避世士,抗志青霄岑。浩然寄卜肆,挥棹通川阴。

()
宫衣窄窄小黄门,踯躅初开赐缥盆。
夜月不窥鹦鹉冢,春风每忆凤皇园。
爱收花露消心渴,怕解金诃见爪痕。
只有椒房老宫监,白头一一话开元。
()
昨日栽茄子,今日种冬瓜。
一声河满,和月落谁家。
()

佛在祗树园,当时说此经。须菩提跽前涕零,复有千二百五十人旁听。

草堂寺盛秦姚兴,鸠摩罗什天竺僧。译诸经品中,此经为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