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石堂头有老夫善排遣之语因答以诗。宋代。陈藻。本来无闷可消除,生死穷通一任渠。若到于今更排遣,读书何处是工夫。
《敛石堂头有老夫善排遣之语因答以诗》是宋代陈藻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敛石堂前有一位老夫,擅长排遣烦闷之言,我以诗作回答。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对排遣烦闷的理解和探索,以及在生死和富贵贫穷面前的豁达心态。诗中的"敛石堂"可以理解为一个静谧的场所,指代诗人内心深处。"老夫"代表一位有智慧和经验的长者,他擅长用言语排遣人的烦闷和忧虑。
诗人陈藻首先表达了一个观点,即本来没有什么烦闷是可以消除的,人生的起伏和富贵贫穷都是任由命运安排的。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纷扰的态度,以及对生命和命运的淡然接受。
然而,诗人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当下如何更好地排遣烦闷。他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读书的思考和追寻。在他看来,读书是一种排遣烦闷的方法,但他也在诗中反问:"读书何处是工夫"。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对读书效果的思考,即读书是否能够真正排遣烦闷,或者还需要其他方式来寻找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词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和命运的超然态度,不论是富贵贫穷还是烦闷困扰,都不过是命运的安排,无法完全消除。然而,诗人依然希望通过读书或其他方式来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平静。这种思考和追求,展现了陈藻对人生意义和内心境界的深入思考。
这首诗词在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超然态度的同时,也让人们反思了排遣烦闷的方法和内心的追寻。它通过简练的语言和自问自答的方式,传达了一种淡定、豁达的心境,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相和歌辞 北上行。唐代。李白。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芳草萋萋着处生,风烟客里倍关情。高迹自看轩冕细,道心却向簿书精。
荒城过雨青春暮,画寝凝香白日清。最是玄晖多雅兴,窗含碧岫句偏成。
胡双华公以春兴高咏见示漫赋奉答二首 其一。明代。王慎中。芳草萋萋着处生,风烟客里倍关情。高迹自看轩冕细,道心却向簿书精。荒城过雨青春暮,画寝凝香白日清。最是玄晖多雅兴,窗含碧岫句偏成。
忆秦娥。元代。王恽。花时乐。醁尊记醉平津阁。平津阁。一声金缕,满阶红叶。小阑此日情萧索。土膏一寸春如削。春如削。几时盼到,绛灯红烁。
三月十九,有感甲申之变三首。明代。张煌言。燕山春老泣啼鹃,屈指号弓十八年。阙里麟游书莫载,桥陵龙逝鼎仍迁。玉衣晨举黄尘染,铜狄秋眠碧血捐。欲赋「黍离」无限恨,依稀风雨故宫前。
题小南轩壁。清代。严遂成。三面开窗不向西,半弓割取作花畦。晓来一雨活新竹,便有水虫清夜啼。
寄嘉定章太守。明代。边贡。六千里外关山道,十二年中风雨愁。书信不随湖雁过,梦魂空绕蜀江流。纤纤冻柳含烟袅,苒苒春云向日浮。多病有怀贪远望,强扶藜杖一登楼。
送崔约下第归淮南觐省。唐代。朱庆馀。远忆拜亲留不住,出门行计与谁同。程涂半是依船上,请谒多愁值雨中。堰水静连堤树绿,村桥时映野花红。回期须及来春事,莫便江边逐钓翁。
立春枕上。宋代。范成大。择蔬翻饼闹残更,儿女喧喧短梦惊。想得春风连夜到,东禅粥鼓忽分明。
金缕曲(闻杜鹃)。宋代。刘辰翁。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予往来秀城十七八年,自己巳夏归,又十六年矣,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寂寞江上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啼尽血,向谁诉。
宛转词。唐代。王建。宛宛转转胜上纱,红红绿绿苑中花。纷纷泊泊夜飞鸦,寂寂寞寞离人家。
陵下人言上年冬祭时有声自宝城出至祾恩。清代。顾炎武。昌平木落高山出,仰视神宫何崒嵂。昭陵石马向天嘶,谁同李令心如日。有声隆隆来隧中,骏奔执爵皆改容。苌宏自信先君力,独拜秋原御路东。
访嵩阳道士不遇。唐代。孟郊。先生五兵游,文焰藏金鼎。日下鹤过时,人间空落影。常言一粒药,不堕生死境。何当列御寇,去问仙人请。
雨中寄顾汝和舍人。明代。王稚登。花间小雨湿衣轻,夜半思君隔凤城。尚食宫监邀翰墨,射声校尉识书名。斋庐西畔濡毫待,香案前头捧砚行。汉武若言封禅事,茂陵今已著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