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秀才归建安。宋代。徐铉。昔闻武夷士,皆是帝曾孙。李君即其人,命舛道常存。爱子已折桂,华组耀闺门,吾身可拂及,彩服归丘园。捧觞庆北堂,其乐不可言。清溪环幽居,远岫横前轩。弹琴咏招隐,芳意飘若兰。老夫无此分,何必矜弹冠。
《送李秀才归建安》是唐代徐铉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李秀才的送别和祝福,以及对他在建安的归乡生活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昔闻武夷士,皆是帝曾孙。
李君即其人,命舛道常存。
爱子已折桂,华组耀闺门,
吾身可拂及,彩服归丘园。
捧觞庆北堂,其乐不可言。
清溪环幽居,远岫横前轩。
弹琴咏招隐,芳意飘若兰。
老夫无此分,何必矜弹冠。
这首诗词的诗意是表达了作者对李秀才的羡慕和祝福之情。诗中提到了昔日闻闻武夷的士人都是帝王的后代,而李秀才正是这样的人,命运多舛却一直保持着他的道德操守。他的儿子已经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授予桂冠,受到了家族的荣耀。而作者自己则希望能够像李秀才一样,穿着彩色的服饰,回到自己的家园,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中描绘了庆祝的场景,捧着酒杯在北堂中庆贺,乐声美妙无法言表。清澈的溪水环绕着幽静的居所,远处的山岭横亘在前面的轩窗之外。作者弹着琴,吟唱着招隐之诗,芳香的意境像兰花一样飘逸。然而,作者自己却感叹说,老夫没有这样的运气和福分,何必自命不凡地戴着高高的冠帽。
这首诗词通过对李秀才的赞美和对自身命运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对成功人士的羡慕之情。它描绘了一个美好而宁静的乡村景象,以及对于自我价值和命运的思考。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徐铉。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悼竹。明代。李东阳。园南旧植千竿绿,高者如墙大如屋。风狂雨急墙屋翻,干折丛低共倾覆。忽惊舞罢鸿门会,怒斗纷纷碎苍玉。复似骊山坠石余,数百书生葬坑谷。初疑凤羽堕当空,更讶箨龙身在陆。翠落琼飞不复完,顿使泥沙汗人目。忆昔新移近水隈,瘦骨棱层不盈束。晨浇恐被风日燥,晚护幸免霜雪酷。十年长养成亦艰,一旦摧颓势何速。我时夜半惊水至,崛起苍黄问僮仆。彼呆不识人意劳,只顾囊衣与甔粟。观里桃花何足论,堂前楠树犹堪录。无家更欲买山林,有径谁当伴松菊。前轩好竹只数个,颇觉幽怀看未足。春来拟欲探萌芽,苍苔慎勿迷双躅。
踏莎行。宋代。晏几道。柳上烟归,池南雪尽。东风渐有繁华信。花开花谢蝶应知,春来春去莺能问。梦意犹疑,心期欲近。云笺字字萦方寸。宿妆曾比杏花红,忆人细把香英认。
杂曲歌辞·桃花曲。唐代。顾况。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闲居。唐代。白居易。风雨萧条秋少客,门庭冷静昼多关。金羁骆马近卖却,罗袖柳枝寻放还。书卷略寻聊取睡,酒杯浅把粗开颜。眼昏入夜休看月,脚重经春不上山。心静无妨喧处寂,机忘兼觉梦中闲。是非爱恶销停尽,唯寄空身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