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李鲁二郎中游三茅观

同李鲁二郎中游三茅观朗读

诗词:《同李鲁二郎中游三茅观》
作者:王炎(宋代)

羽衣邀我坐团蒲,
一穗香云绕竹炉。
九陌红尘飞不到,
疑从木末入县壶。

中文译文:
羽衣邀请我坐在茅庵中,
一缕香云环绕竹炉。
繁忙喧嚣的红尘世界无法靠近,
我怀疑我已从林木间穿越进入宁静的禅境。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与李鲁二郎中共同游览三茅观的场景。诗人以羽衣为喻,形容自己身披轻盈的羽衣,仿佛成为了仙人。茅庵是指禅室或道观,而团蒲则是指一种圆形的蒲团,供人静坐。诗人以朴素而自然的语言,表达了他与李鲁二郎中在这个宁静的禅境中共同坐下,共享一片宁静。

诗中的竹炉散发着香云,可能是指烧香的情景,也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这里的香云笼罩了整个禅室,使得环境更加清幽。

接下来的两句"九陌红尘飞不到,疑从木末入县壶"则表达了诗人沉浸在这片宁静境地中,与纷扰的尘世相隔绝。九陌红尘意指繁忙的尘世,而飞不到则暗示诗人已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疑从木末入县壶"则是一种想象,以木末入县壶形容诗人渐渐进入了这个宁静的禅境,与外界隔绝,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和冥想之中。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出游心境和对禅境的向往。通过描绘宁静的茅庵和香云环绕的竹炉,诗人将读者带入一个安静、祥和的境界,传达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渴望远离尘嚣,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升华的愿望。整首诗给人一种静心思考、追求心灵净化的感觉,展现了王炎对禅境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炎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朗读
()

猜你喜欢

书房清晓焚香坐,转觉幽栖趣味真。怪石一根云态度,早梅半树雪精神。

池鱼自乐谁知我,林鸟相忘不避人。得丧由来天自定,莫将闲虑恼闲身。

()

长竿一系白龙吟,谁和驺虞发素琴。野客碧云魂易断,

故人芳草梦难寻。天从补后星辰稳,海自潮来岛屿深。

()

晓渡南冈五里松,精庐未见已闻钟。
门前拂地垂杨柳,扫净秋来过马踪。

()

何堪分袂夕阳斜,雉水金湖别路赊。检点归航心似箭,安排行李泪如麻。

寂寥篱下孩儿菊,冷落庭前姊妹花。愿得东风解人意,片帆留住不还家。

()
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
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

落日长风吹碛昏,荒村寒月动篱门。
江潮枕上悲心壮,山鬼灯前夜语繁。
乱后客身犹万里,斗间云气望中原。

()

二年摩手抚疮痍,恩与庐山五老齐。
合侍玉皇香案侧,却持华节大江西。
鼎新白鹿诸生学,筑就长虹万丈堤。

()

海棠盈盈开素秋,雨晴斜日上帘钩。幽芳不与春风约,碧榭朱阑俱暮愁。

()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避喧求静,骑牛觅牛。黄河合眼跳,特地一场愁。

()

不见春归路,倦登江上楼。五更愁听雨,三月惨如秋。

寂寂紫含笑,嘤嘤黄栗留。无心自相恼,岂识老夫忧。

()
杨梅味已酸,荔子色能丹。
火齐骊龙脱,江绡玉露团。
谪居深不负,沈醉亦何难。
今岁无人剥,吁嗟任满盘。
()
莫惜清尊领客同。
已无花伴舞衣红。
强歌归去莫匆匆。
细雨弄烟烟弄日,断云黏水水黏空。
()

万壑注清流,孤烟起暮愁。龙山半溪落,雁影过书楼。

()
不惮移根远,姑怜向日姿。
春风從自得,夜雨况相姿。
敏速飞霜钁,婆娑拥碧枝。
幽葩兹有待,杂卉漫多奇。
()

元日难逢是立春,普天谁不喜佳辰。一年气候均诸节,万卉芳菲实九旬。

柏叶始倾为寿酒,土牛随示力耕人。故阴尽革无馀腊,端朔阳来庆共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