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禅人欲归灵隐。宋代。董嗣杲。袈裟裹定老禅翁,云隔家乡是几重,两面庐山曾遍览,三生天竺会相逢。摇凉竹箑收江羽,醒困茶瓯沦建龙。午借客床寻偃息,不知身在紫霄峰。
《镜禅人欲归灵隐》是宋代董嗣杲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修者的归途,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禅修境界的追求。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袈裟裹定老禅翁,
云隔家乡是几重。
两面庐山曾遍览,
三生天竺会相逢。
这首诗的开头直接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禅修者的场景。袈裟紧紧地裹住了一位老禅翁,显示出他身份的特殊性和虔诚。诗中提到云隔家乡是几重,暗示了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与尘世的隔绝,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
两面庐山曾遍览,三生天竺会相逢。这两句描绘了禅修者在修行中的历程。庐山作为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圣地,象征着禅修者在修行中所经历的各种境界。庐山两面的山峰都曾被禅修者所游览,显示了他对修行的勤奋与执着。三生天竺指的是佛教圣地印度的天竺国,意味着禅修者经历了多生多世的修行,最终在这里实现了最高的境界。
摇凉竹箑收江羽,
醒困茶瓯沦建龙。
午借客床寻偃息,
不知身在紫霄峰。
这四句描述了禅修者在归途中的一系列景象。摇凉竹箑收江羽,表达了禅修者在清凉的竹林中整理衣物,以准备离去。醒困茶瓯沦建龙,描绘了禅修者醒来时茶具和建龙瓯已经沦陷的情景,暗示他在修行中的某种困惑和迷茫。午借客床寻偃息,表达了禅修者在途中借宿客床,寻找片刻休息的场景。不知身在紫霄峰,说明禅修者已经进入了超越尘世的境界,不再清楚自己身处何处。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禅修者的归途,展现了禅修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禅修境界的追求。诗词中运用了庐山和天竺等佛教圣地的意象,以及竹林、茶具等禅修的常见元素,将禅修者的内心感受与外在景物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俗的境界。整首诗词虽然篇幅不长,却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给人以深思和遐想的空间。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董嗣杲。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前雁字诗十九首 其十七。明代。王夫之。痴蝇钻故纸,窗隙溷云容。天外劳一笑,书中谁万钟。童乌何足与,燕颔止为佣。小过占哀俭,飞离不恤凶。
拟古十九首 其十八 客从远方来。明代。姚光虞。故人渺天末,遗我一尺书。书中复何言,但言久离居。当时游子衣,貂裘敝无馀。去日犹少壮,今已毛发疏。卷书不能读,陨涕沾衣裾。
何村八景 其四 西江夕照。明代。吴琏。阳气堂堂忽渐阴,万山西面布黄金。蝉鸣红树流清响,僧撼暮钟来好音。草下伏萤争列耀,云边飞鸟倦归林。时虽小晦朝来显,天道循环古到今。
梨云 其二。明代。庄昶。人间道眼许谁分,禅伯中间我与君。秋在满庭黄菊子,不知都可是梨云。
赠葛秋岩。宋代。董嗣杲。云翁独栖冷翠谷,三月不出令人疑。圆通老僧远相报,病中忍冻更忍饥。
春雪。明代。朱诚泳。入臈宜三白,春风底用赊。漫空欺柳絮,著树失梨花。顷刻成行潦,微茫没浅沙。眼前应有象,人事尽浮华。
太常引 寄保下郝遂初。元代。马需庵。人生能得几相逢。漫中夜,忆元龙。白发调儿童。问百巧、谁教百穷。几时携手,浮香亭上,一醉发春红。天地醉乡中。放长袖、婆娑晚风。
乱后曲江。唐代。羊士谔。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游春人静空地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敢云为善乐陶然,差了吾身补缀缘。古木溪边愁断石,危亭山半引清泉。
踏青裙屐喜寒食,唱晚渔樵渡野烟。几度寻梅诗思阔,灞桥骡稳小庵前。
岁在丙申虚度七十追思少壮犹不如人顾此龙钟讵堪惕励漫吟七律八章非敢用以征诗聊述鄙怀云尔 其六。清代。安祥。敢云为善乐陶然,差了吾身补缀缘。古木溪边愁断石,危亭山半引清泉。踏青裙屐喜寒食,唱晚渔樵渡野烟。几度寻梅诗思阔,灞桥骡稳小庵前。
和朱仲良先生韵赠彭友恭 其一。明代。金幼孜。六月扬帆别帝京,思乡日日算归程。我家兄弟如相问,烦道平安寄好声。
西陵遇风献康乐。南北朝。谢惠连。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坰林。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临津不得济,伫檝阻风波。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
赠处士。唐代。张祜。小径上山山甚小,每怜僧院笑僧禅。人间莫道无难事,二十年来已是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