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交。元代。仇远。一自仪秦去,从衡直到今。士级贫失节,交以利知心。乍可昏求火,何堪昼见金。狂澜回已倒,独幸有山林。
《利交》是宋代诗人仇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在利益关系中真正的交情与忠诚的价值,通过对比士人贫困失节与交往中的利益纠葛,展现了作者对于山林生活的向往。
诗词中的"利交"指的是在交往中以利益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诗人通过"一自仪秦去,从衡直到今"来回顾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于利益关系的深刻认识。"士级贫失节,交以利知心"揭示了士人因为贫困而无法保持节操,只能以利益作为判断他人真心的依据。
然而,诗人对于这种利益交往心生疑虑:"乍可昏求火,何堪昼见金"。这句诗意味着当面对利益的迷惑时,人们常常会忽视真正的友谊和忠诚。在这种情况下,独自躲避于山林之中成为了诗人的选择:"狂澜回已倒,独幸有山林"。山林被视为可以远离俗世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地方,诗人在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首诗词通过对于利益关系的揭示,表达了对于真正的交情和忠诚的渴望。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警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追逐利益的诱惑所迷惑。与此同时,诗人对于山林生活的赞颂也透露出对于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认为在山林中可以远离喧嚣,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作者在宋代社会背景下对于人情世故和真实友谊的思考。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仇远。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登岱 其二。明代。王弘诲。岳顶高居上帝尊,东南王气俯中原。白云缭绕千峰合,翠石崚嶒万壑奔。朝捧金乌来海市,暮穿瑶鹤过云门。谈天未道邹生诞,九万扶摇信可论。
追和龙洲先生登多景楼诗就题其墓。元代。郭翼。黄鹤矶头风雨秋,中原一望使人愁。东江风雨一斗酒,大地山河百尺楼。群臣谁决和戎议,九庙犹衔误国羞。慷慨鲁连宁入海,凄凉王粲重登楼。荒冈四尺先生墓,再拜酬之双玉舟。
深秋感怀。清代。多敏。西风将夜气,秋夕一何长。月渡鹅儿水,诗吟燕子霜。衣轻妨砌露,帘细隔炉香。萧瑟芙蓉渚,离怀感欲伤。
汴河曲。宋代。郑獬。朝漕百舟金,暮漕百舟粟。一岁漕几舟,京师犹不足。此河百馀年,此舟日往复。自从有河来,宜积万千屋。如何尚虚乏,仅若填空谷。岁或数未登,飞传日逼促。嗷嗷众兵食,已忧不相属。东南虽奠安,亦宜少储蓄。奈何尽取之,曾不留斗斛。秦汉都关中,厥田号衍沃。二渠如肥膏,凶年亦生谷。公私富囷仓,何必收珠玉。因以转实边,边兵皆饱腹。不闻漕汴渠,尾尾舟衔轴。关中地故存,存渠失淘斸。或能寻旧源,鸠工凿其陆。少缓东南民,俾之具饘粥。兹岂少利哉,可为天下福。
约潘瓜山刘学录登高。宋代。陈宓。三年八日登高集,喜趁衰年尚健身。不为黄华浮白酒,世间难得是闲人。
山居戏题。宋代。陆游。病起清羸不自持,年光都上鬓边丝。昏昏雨细梅黄後,漫漫秧青水满时。曲几方床娱永日,矮冠高屐骇群儿。客来莫笑狂颠甚,此处那容世俗知。
浣溪沙(有感)。宋代。苏轼。傅粉郎君又粉奴。莫教施粉与施朱。自然冰玉照香酥。有客能为神女赋,凭君送与雪儿书。梦魂东去觅桑榆。
赠毛用中。明代。张弼。二十年前共客途,青眉如画玉肌肤。康庄尘净紫骝健,太华峰高苍隼孤。壮志定期登一甲,文名先巳动三吴。何时有约重相会,明月高楼醉瑁湖。
山居用石屋韵 其二。明代。何南凤。名心才放便身轻,识破高明多不情。剖判佛儒成妄执,抑扬宗教亦纷更。般般巧说何曾悟,个个浑成只贵行。拙守空山无别意,免教人我长无明。
自君之出矣。南北朝。鲍令晖。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帐中流熠耀。庭前华紫兰。物枯识节异。鸿来知客寒。游用暮冬尽。除春待君还。
题善寺。宋代。顾逢。英台修读地,旧刻字犹存。一阁出霄汉,万松连寺门。洞深云气冷,池浅鹿行潭。山下流来水,风雷日夜喧。
赋应门照绿苔。唐代。李益。宫阙何年月,应门何岁苔。清光一以照,白露共裴回。 ——李益珠履久行绝,玉房重未开。妾心正如此,昭阳歌吹来。 ——法振
得省榜,见罗仲谋曾无逸策名,夜归喜甚,通。宋代。杨万里。淡墨高垂两客名,夜归到膮腄难成。却缘二喜添三喜,听得黄鹂第一声。
夜同俞蔡二子集杨茂才馆。明代。胡应麟。一尊岐路暂追扳,词客相逢鬓已斑。海内诗名谁白雪,人间愁色共青山。浮云西北孤帆迥,明月东南万垒閒。道是子云幽兴在,不妨频夜扣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