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曾梅坡二首。宋代。蒲寿宬。终岁不相见,相逢倾肺肝。堪嗟半生事,安得旧时欢。梅蕊先春白,桂华清露寒。帽云行雨意,薄暮倚栏干。
《东曾梅坡二首》是宋代文人蒲寿宬的作品。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同时抒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分别多年未见,如今重逢时的深情相对。作者倾吐肺腑之言,感慨万分。他对自己一生的屈辱经历感到悔恨,渴望回到过去的快乐时光。梅花虽然在初春的时候便开放,但作者眼中的梅花却是先开的,象征着他内心的苦涩与无奈。而桂花则沾满了清晨的露水,寒意逼人。这两种花相互衬托,传达出作者心中的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描述了一位行人戴着遮阳帽,行走在飘着云朵的天空下。诗人凭栏倚立,目送行人离去,暮色渐浓。这里融入了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的无尽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人事变迁和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梅花和桂花的形象巧妙地融入其中,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涩与凄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蒲寿宬独特的才情和感慨人生的思考。
名或作寿晟、寿峸。宋末阿拉伯人。与弟蒲寿庚至泉州贸易。度宗咸淳间,知梅州。益、广二王航海至泉州,时寿庚为泉州守,闭城不纳。寿宬密谕寿庚纳款于元,遂于景炎元年同降元朝。有《心泉学诗稿》。...
蒲寿宬。名或作寿晟、寿峸。宋末阿拉伯人。与弟蒲寿庚至泉州贸易。度宗咸淳间,知梅州。益、广二王航海至泉州,时寿庚为泉州守,闭城不纳。寿宬密谕寿庚纳款于元,遂于景炎元年同降元朝。有《心泉学诗稿》。
次韵杨少辅山居六咏 其五 浇花。宋代。史浩。芳圃向成趣,雨泽多愆时。花开不抱瓮,花谢嗟何为。潘岳兴不浅,陶潜颜可怡。安得商家霖,万木均嬉嬉。
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宋代。苏辙。青山欲上疑无路,涧道相萦九十盘。东望嵩高分草木,回瞻原隰涌波澜。
菩萨蛮 其二。明代。张绉英。荒村一带垂杨陌。断桥曲岸无行客。斜日片帆轻。春风樵子声。暮山青草遍。烟里双飞燕。江上卷帘愁。蘋开见水流。
反禽言二首。宋代。赵蕃。雨后翛然欲变秋,意捐絺綌揽衣裘。林间脱袴催人急,时有炎凉底过忧。
赠王给事 其二。清代。屈大均。合阳诗大宗,苏武开其始。西京十九篇,丽则同芳轨。文质何相宣,汉风此尽美。君如清庙瑟,唱叹得遗旨。太音在朱弦,神明所张弛。五言变风雅,乐府亦驱使。河华气所生,子卿共乡里。元精得太素,刚厉岳灵似。神胡一赑屃,洪流为披靡。手荡龙门开,二山忽分峙。太华以四方,削成苦如砥。君从白帝求,混茫得斯理。
夜作。明代。石宝。灯火沉沉夜,团圞影一家。生涯杯汎蚁,儿女墨翻鸦。古剑星前气,霜毫梦里花。百年真乐在,宁复向人赊。
采菊。宋代。黄庭坚。一章南山有菊,于采其英。谁从汝往,视我惸惸。伊时之人,谁适有比。不与我谋,不知其已。二章薄言采之,遵彼山曲。汝来迟迟,去我何速。伊时之人,谁适与同。不与我好,殆其觏凶。三章江汉滔滔,有楫有杭。谁以济此,中流且风。嗟尔君子,时处时默。微云反覆,无伤尔足。
送尧夫知河中府二首。宋代。司马光。耆老承风旧,比纶锡命新。展禽安屡黜,原宪乐赏贫。妨志穷通壹,论交表里真。但祈深自重,膏泽望斯民。
楞伽经注帖赞。宋代。岳珂。贝多之叶来金仙,益以注释非忘言。楞伽著在西域编,名虽或讹经则传。唐世经生笔力便,兹文流布今几年。河南题字恐未然,留与末世观蹄筌。
送俞君实十首以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为韵 其四。宋代。朱晞颜。莼鲈秋正好,江海未归人。若遇严陵濑,无烦鱼鸟嗔。
次陈彦博编修雨中见怀。元代。周棐。泽国仍多雨,溪流没两涯。墟烟迷小市,泥草乱空阶。蕴藉诗中意,苍茫病里怀。明朝晴色好,对话两情谐。
沁园春。唐代。无名氏。我善观梅,识梅妙处,舍我其谁。待裁冰翦雪,已无足道,凝酥弄粉,愈不为奇。枉费心神,巡檐索笑,点检南枝并北枝。梅应道,似这般题品,未是相知。分明有个端倪。遮莫把人间凡眼窥。那精神全在,半含蕊处,风流全在,未有香时。万木丛边,两三点白,此是生生化化机。花开也,又怎生消得,个样词儿。
别南塘子。明代。左国玑。五月麦熟茧缲丝,黄鹂啄椹鸣桑枝。南风送帆五两急,吴江酒船初到时。牛车日转曹门进,鼓市楼西集成镇。金椎初破紫泥封,玉壶泻出黄金嫩。当年交结十辈豪,鞭挞扬马雄风骚。邀遮直上酒楼去,意气扫拂天云高。当楼艳妇调金瑟,袒博喧呼动阡陌。银烛烧残北阙星,纤歌舞落西山月。风蓬聚散各沈沦,复见何人据要津。五陵日月无精魄,乡里衣冠有俊民。于今尚作红尘客,掉臂东华献时策。耻逐童年走帝乡,懒随南雁飞燕北。闻君高谊非常流,意气倾倒山为投。片言贵合黄金小,一斛可散千春愁。嗟我生年已半百,种种颠毛欲成雪。可惜腰间玉辘轳,光芒犹见秋烟白。闲来解赠南塘君,看我剑上摇星文。不用千金答高价,但博垆头一醉醺。两都词赋何劳献,五军大纛何须建。一息春雷我自酣,百年事业君应见。此回酒船何日来,望君日上梁王台。迷留且作驩糟客,未是千秋冠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