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十八日夜梦赏春某氏园池赋春词二首题柱

九日十八日夜梦赏春某氏园池赋春词二首题柱朗读

《九日十八日夜梦赏春某氏园池赋春词二首题柱》是宋代刘学箕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夜晚的梦境,作者在梦中欣赏着某氏园池的春景,并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赞叹和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芍药花开日渐长,
小窗闲理旧笙簧。
凭谁为唤诗宗匠,
共赋留云借月章。

楼下酒醾压架香,
翠围帷幄覆池塘。
桃花浪暖鱼成阵,
人倚雕栏到夕阳。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芍药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春天渐长的喜悦之情。作者在梦中透过小窗静静地整理着旧时的笙簧,这一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他对美的细致观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诗中提到"凭谁为唤诗宗匠",表达了作者对于寻找灵感和创作的思考。他希望能够得到一位崇高的诗人的指引和启发,共同创作出留传千古的诗篇,借助月光和云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接下来的描写将焦点转移到某氏园池,诗中描述了楼下酒的香气扑鼻的场景,以及翠绿的围帷和帐篷覆盖着池塘,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桃花的浪花温暖了水面,鱼儿成群结队地游动,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最后,诗人倚着雕栏,凝视着夕阳的余晖。这一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惬意的感觉,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这首诗词以其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创作灵感的思考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整体而言,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春日夜景,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

刘学箕朗读
()

猜你喜欢

仙坛倒影凤麟洲,一道云光插素秋。也是天公閒不得,海东移著海西头。

()

离家才百里,未觉客行恶。五两逐翻风,催来石门郭。

人家背山住,烟火出林薄。深竹乱禽声,斜阳澹村落。

()

临安有山插圆紫,公家松楸当峻峙。
子胥涛江相向流,秦望横前为案几。
众言北山绝雄胜,世当公相贵莫比。

()

明窗散群帙,于此穷曛朝。
竹色晚逾翠,草芽寒不彫。
志惭仲举大,节异渊明高。

()

要知端的,默细想,须凭因果。致令喜悦,投归玄妙,便把门儿锁。惺惺了了真堪可。有自然香火。净中寂阒,分明一个。师父来看我。

()

蔡州城中盗弄兵,蔡州城外皆行营。洮河将军猛如虎,奇材尽选山南英。

夜龙张瓜天雨雪,大风偃旗肤欲裂。衔枚发刃彀弓行,洄曲朗山道俱绝。

()

凭倚东风远映楼。流莺窥面燕低头。虾须瘦影纤纤织,龟背香纹细细浮。

红雾敛,彩云收。海霞为带月为钩。夜来卷尽西山雨,不着人间半点愁。

()

铁桥穿过乱层云,万叠山形下界分。翠色最宜高处见,水声偏好夜深闻。

()

得归还自叹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

()
云旆吹晴踏翠巅,写成诗卷思翻然。
谁知同赋有齐己,人指醉吟为乐天。
意自源头水中涌,语如山色雨余鲜。
尾貂分付归鸿去,欲便寻盟未有缘。
()
诚和尚昔挂孤帆,圭上人今架小庵。
老去身无安顿处,挑包便拟作禅参。
()

空阔川原入望平,晚来天色弄阴晴。
虹边残雨疏疏下,鸦背斜阳闪闪明。
浅渚微波群鹭浴,断堤高柳一蝉鸣。

()

棚上千端呈百幻,枝头百舌语千端。物情搬尽机关巧,世界还同扯淡看。

过眼雨云空孟浪,殢人花鸟强悲欢。个中难与痴人说,好向邯郸破梦团。

()
剩种秫秔供靖节,要餐杞菊学天随。
不知底事池塘梦,犹到边城月暗时。
()

收放随时虽有准,出门入户恐难论。长安路子君须到,莫向深村草里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