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宋代。郑清之。谁将东湖光,敛作大圆鉴。千峰就妆束,万旬互窥瞰。红消日脚明,绿净山影蘸。我来一登临,扁舟隐可缆。
《东湖》是宋代诗人郑清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东湖》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谁将东湖光,敛作大圆鉴。
千峰就妆束,万旬互窥瞰。
红消日脚明,绿净山影蘸。
我来一登临,扁舟隐可缆。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东湖的美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东湖的深情和景物的壮美。
诗的开头,作者询问谁将东湖的光景收敛起来,化作一面巨大的圆镜。这里的“大圆鉴”可以理解为指东湖的水面,以其宽广、平静的特点,好似一面宏大的镜子,反射出周围的景色。
接着,诗人以形容东湖周围的群山为主,将山峰的姿态比作妆束的样子。千峰迎接东湖的倒影,就像是妆束整齐的山峰一样,而万旬则指山峰之间的距离,使得彼此可以互相窥瞰。这里的描写展示了山峰的壮美和与东湖的亲密联系。
接下来,诗人以红色、绿色来描绘日落和山影,红消指太阳落下的时刻,日脚明是指太阳的余晖照亮了整个山野。而绿净山影蘸,则是指山影沾染着湖水的绿色,形成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这里运用了色彩的对比来表现自然的变幻和光影的美感。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登临东湖时的心情。他说自己来到这里,可以隐约看到一艘扁舟,好像可以将船绳拴在湖边。这里的扁舟和船绳,暗示着诗人在东湖畅游的愿望,也暗示着东湖的宽广和安静。
整首诗通过对东湖景色的描绘,展示了自然山水的壮美和宁静,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东湖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手法,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东湖的美景之中,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宁静和神秘。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郑清之。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游铁塔寺。元代。萨都剌。江南地僻繁华盛,古寺巍然铁塔存。金屋月梅横夜雨,铜驼露草泣秋原。六朝王气人何在,几度悲风铃自喧。尚有他年旧时字,摩挲一半没苔痕。
谒越公墓。宋代。史弥大。满眼松楸护石茔,此来倍觉暗伤情。烟云深处眠翁仲,俎豆香时荐特牲。一寺近回溪水曲,万山青向墓门横。杨花无限萦春思,送我轻舟十里程。
三洲十景 其八 涧水流花。明代。佘翔。淙淙涧里水,不啻鸭头绿。有时流落花,疑是桃源曲。
章银青挽辞。宋代。黄裳。八十六年尽,灶中丹未成。贰车归去勇,辟谷老来清。寂寂水天境,悠悠春露情。扬名尤有子,身后许谁争。
夜坐二首 其一。明代。邓云霄。吏散重门锁晚春,含清阁里一閒人。下看城郭沉沉静,只有疏星作四邻。
听南岳六空上人弹琴。明代。冒愈昌。我闻唐时颖师宋义海,千载琴心应有待。开士于今岂后身,朱弦一曲鼓青春。春空云漠漠,春思生寥廓。于水见潇湘,于山见衡岳。弹为山水音,仿佛闻仙乐。仙乐冷冷行树中,慧鸟流音和晚风。虚言世上知音少,君自心如半死桐。
赐侍郎沈近思。清代。胤禛。冢宰官资贵,寅恭属亚卿。俱邀三命重,并列六曹荣。操比寒潭洁,心同秋月明。所期庶政理,海宇日澄清。
台湾竹枝词 其三十二。清代。丘逢甲。番檨花开又一年,不寒不暖早春天。开正复喜开春宴,赢得诗狂更酒颠。
风雨登郡城。明代。吕时臣。剑倚江天动远思,江南乱后独归迟。满城风雨收镫夕,万户弦歌破贼时。欲采骊珠候潮落,且凭雉堞看云移。终期买棹沧波上,相唤妻儿理钓丝。
试院呈文潜用前韵。宋代。晁补之。神交千古圣贤中,尚想铜山应洛钟。倾盖十年唯子旧,知音一世更谁逢。天如蚁磨骎骎旦,谈似缲车亹亹从。邻榻邓侯那不共,拥衾百首兴方浓。
寒梅冻雀。明代。金幼孜。繁蕊初开满玉条,碧梢低亚影萧萧。天寒冻雀双栖稳,却怪朝来雪未消。
义门诗。明代。苏伯衡。圣神在御,迪下以德。风教攸系,亟用褒锡。倬彼郑门,有命蠲复。蠲复之加,式化国俗。国俗是化,匪私于郑。命书下贲,宁独此芹。凡百士庶,聿来仪刑。况也曾玄,不敬而承。承之伊何,祖训是式。享祉绵绵,百世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