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六日出郡登舟如钱塘十七日舟中杂兴

九月十六日出郡登舟如钱塘十七日舟中杂兴朗读

《九月十六日出郡登舟如钱塘十七日舟中杂兴》是宋代作家汪莘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九月十六日,我出离郡城登上了船只,仿佛像在钱塘江上航行的十七日的船中杂兴。
两个夜晚,船在江心独自行驶,一片宁静,仿佛置身于虚无之中。在这迷离的状态中,我感到自己仿佛在自由自在地漫游。
辉煌的明月高高挂在天空中,照亮了整个夜空。我感觉自己的精神涌向苍穹,如同汩汩流动的碧霄。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登船远行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人在九月十六日离开郡城,登上船只,仿佛置身于钱塘江上航行的十七日的船中。他在两个夜晚的航行中感受到了江心的宁静和自由,感受到了自己的精神如碧霄流动的美好感觉。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乘船远行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江心景象,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展现了一种迷离、宁静、自由的意境。

诗中的“两夜江心对泬寥”,形容诗人乘船在江心独自行驶的情景。这里的“泬寥”形容江水的宁静和空旷,与诗人内心的想象和自由感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氛围。

“堂堂皓月排空出”,描绘了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空中的壮丽景象。明月象征着美好和光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追求和向往。明月照亮了整个夜空,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最后一句“自觉精神涌碧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荡和情感涌动。诗人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如同汩汩流动的碧霄,融入了广阔的天空,与自然相融合,达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地。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的赞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美好、超然的境界,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  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汪莘朗读
()

猜你喜欢

币玉肃陈,笙簧具举。
桂醑浮觞,瑶羞溢俎。
礼有三献,式和且序。

()

路向安州落照时,薰风习习拂旌旗。舆中入梦人游倦,陌上飞花客到迟。

一水稻分高下陇,满山松茁短长枝。剧怜官道生幽草,软踏芒鞋总不知。

()
吴洲四月尚春衣,日暮停舟转翠微。
又喜清辉山顶见,不妨疏雨树头飞。
黄鹂入寺浑相识,白月当门恰送归。
灌木阴阴萍沼绿,重游心念故人违。
()

山前胜入樵儿手,亦胜江头伴烟柳。閒中好步陶先生,醉里宜眠郑云叟。

我辟閒阶恨不早,草正茸茸花又老。人心好恶任不齐,但问青红阿谁好。

()
岭海东南月窟西,功成天已锡玄圭。
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
()
若为介物成毛物,颜色挼蓝省见稀。
定是多生捕鱼子,至今犹著绿蓑衣。
()

楼台山半腹,又此一经行。树隔夫差苑,溪连勾践城。

上坡松径涩,深坐石池清。况是西峰顶,凄凉故国情。

()

报汝修道者,进求虚劳神。人有精灵物,无字复无文。

呼时历历应,隐处不居存。叮咛善保护,勿令有点痕。

()

秋入蛮蕉风半裂,
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
绕砌□声芳草歇,

()

家住东山归去来,十年波浪与尘埃。头颅今日已如许,勋业古人安在哉。

沧海巨帆晴望济,长途疲马早思回。閒非閒是俱抛却,濯足沧浪坐钓台。

()

()

被岸茫茫,渺空阔、中流一叶。送君者、自崖而返,浪花如雪。

心地本安休断臂,脚根不稳争饶舌。托微波、泛泛此身轻,无家别。

()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

亲媚张汤似谒居,阿谀天子过相如。
汉儒个个公孙子,不坠遗经一仲舒。

()

幻仙昔过梁溪上,之子清诗日见称。讵有低头拜东野,直须长啸答孙登。

书来映雪池头落,睡起朝暾屋角升。欲酌山泉煮春茗,江干艇子几时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