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赋》是宋代诗人姜特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勇退知几自古难,
人情宦路险於山。
劝君休唱眉间曲,
放我山中自在闲。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姜特立对退隐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宣扬,以及他对世俗名利和政治斗争的厌倦和不屑。诗中呼吁他人不要再沉迷于权谋和人情世故,而是应该追求自在闲适的山中生活。
赏析:
《偶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退隐山林生活的渴望和对官场政治的厌倦。诗的开头两句“勇退知几自古难,人情宦路险於山”直接点出了退隐的困难和社会中的险恶。作者通过“勇退”二字,暗示了退隐需要勇气,因为在官场人情纷纷的世界里,往往很难轻易地脱离。接着,诗人劝告他人“休唱眉间曲”,意味着不要再参与政治斗争,不要再沉迷于权谋之中,而是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后一句“放我山中自在闲”,表达了作者对山中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远离喧嚣的尘世,过上宁静自在的生活。
这首诗词表达了宋代士人对退隐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政治斗争的疲倦,展现了他们对自由自在、清静闲适生活的追求。诗中的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思想。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主题,给人以深思。
绕佛阁 四月八日浴佛。明代。高濂。教法西来,万天秋洗,千江月静。三乘印证。大破群迷、悟即为贤圣。镕金冶铁,妙相庄严,烧灯爇鼎。慧观顿觉,圆明不灭,方寸涵宗镜。四月正逢八日,看浴佛都人争胜。净土莲台,握圣水濯清影。昙花飞绕,俨悉达初生风景。无论贤愚,何分贵贱,是法平等。愿洗涤、尽皈清净。
福昌。宋代。张耒。故苑芳华路已迷,连昌宫阙露沾衣。繁华冠盖当时事,战伐山河万古悲。野色苍凉新雨地,秋声萧瑟夕阳枝。尘埃未有东归计,天畔登临且赋诗。
泊舟。宋代。张嵲。遥依沙岸系扁舟,风落荒山万木愁。枕下惊波时汩汩,天边寒梦信悠悠。遭忧和峤仍丹泪,远适虞翻易白头。离乱偪人全策少,微生从此任浮游。
丹霞圆音和尚惠顾香草庄三日连宵同谦长侄作诗志喜 其二。宋代。何绛。数杯池上茗,共坐到宵分。月满江村树,风吹岛屿云。閒于世事懒,老入净林勤。已觉提持竟,殊乖眼处闻。
咏人聘妾仍逐琴心诗。南北朝。伏知道。春色转相催,佳人心自回。长卿琴已弄,秦嘉书未来。挂冠易分绶,荐枕缺因媒。染香风即度,登垣花正开。贞楼若高下,如何上阳台。
玉菡萏。明代。杨循吉。分得瑶池种最奇,半含香露尚开迟。风清月白东篱畔,犹忆江边欲堕时。
和严谏议萧山庙十韵(旧说常闻箫管之声因而得名次韵)。唐代。吴融。泽国瞻遗庙,云韶仰旧名。一隅连障影,千仞落泉声。老狖寻危栋,秋蛇束画楹。路长资税驾,岁俭绝丰盛。默默虽难测,昭昭本至平。岂知迁去客,自有复来兵。美舜歌徒作,欺尧犬正狞。近兼闻顺动,敢复怨徂征。日出天须霁,风休海自清。肺肠无处说,一为启聪明。
过莆城怀别刘后村中书因以奉寄。宋代。胡仲弓。入洛深衣已十春,声名千载有知闻。不须更结耆英社,溧水前头独绘君。
西窗烛(雨霁江行自度)。宋代。谭宣子。春江骤涨,晓陌微干,断云如梦相逐。料应怪我频来去,似千里迢遥,伤心极目。为楚腰、惯舞东风,芳草萋萋衬绿。燕飞独。知是谁家箫声多事,吹咽寻常怨曲。仅教衿袖香泥涴,君不见、扬州三生杜牧。待泪华、暗落铜盘,甚夜西窗剪烛。
自湘赴广道间杂咏·蟠松。宋代。李曾伯。红紫竞芳丛,中蟠一古松。春风自来去,吹不劝苍龙。
送任浙东廉使。宋代。董天吉。曾闻鼻祖牧宣州,又见邦人送我侯。世阅双旌相绚映,人生五马自风流。西偏清啸独孤观,北望高吟小谢楼。此去骅骝谙旧路,定知原隰望咨诹。
偈颂六十七首。宋代。释原妙。万里不挂片云,虚空突出一窍。双髻峰{左足右孛}跳上三十三天,拄杖子向十字街头扬声大叫。炎炎六月火生冰,夜半日轮当午照。
送徐仲洪尉南安八首。宋代。彭龟年。手弓皆是虎狼才,巡徼宁无去复来。倏去倏来无滞迹,蝗螟虽过不为灾。
渡江。明代。郑廷鹄。细雨江堤暝色黄,寺钟渔火雁声长。客心似水中流急,驿路如年尽日忙。隔岸风沙催短角,极天云树度危樯。丛林十里寒城夜,又上公安肃政堂。
抵里。明代。尹伸。数椽败屋几车书,林下生涯亦有余。为爱流光贪取静,小成韵事莫教虚。轻鲦出水堪垂钓,啼鸟催耕或过庐。偶接农谈欣卜岁,渐捐车服近梨锄。
排湾遇风对岸即彭泽旧县二首 其二。宋代。岳珂。岸上芦摇首,门前柳折腰。千年已陈迹,四海又惊飙。宿翳何当净,高风幸未遥。柴桑那可见,身世且漂摇。
王元龙惠新制辄依末后耘田韵叙谢。宋代。曹勋。雕章琢句茂家声,如阅龙跳读快晴。秀韵凌虚天外立,春熙及物坐中生。只应翳凤游八极,但觉仪韶闻九成。原看浯溪擅文学,要收功业付耆英。
金丹诗四十八首。宋代。张继先。人有金丹可返魂,常流迷道不知吞。朱禽若启岩前地,白鹿须投海底门。欲得必先调气马,由来宜急锁心猿。善男善女寻真诀,莫把形容化土坟。
清平乐(题倦耕图)。宋代。张炎。一犁初卸。息影斜阳下。角上汉书何不挂。老子近来慵跨。烟村草树离离。卧看流水忘归。莫饮山中清味,怕教洗耳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