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庵》是宋代诗人姜特立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借住在一座庵堂之中的景象。姜特立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庵堂的感慨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越。
诗中的第一句"天地即吾庐"表明了诗人将庵堂视为自己的家园,与天地相融合,暗示了他与自然的紧密联系。第二句"胡为号借居"则表达了诗人借住在庵堂中的心情,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之为"借居",似乎在质疑世俗的定义和标准。
接下来的两句"赵州无住着,不作更还渠"揭示了庵堂的主人赵州并未常住其中,也没有要求诗人归还。这里的"赵州"可以理解为庵堂的主人,也可以象征着世俗的规范和压力。诗人感叹庵堂主人不要求他离开,似乎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追求自由的态度。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诗人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的心境。他将庵堂视为自己的天地,拒绝被世俗约束,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这种追求与宋代文人的隐逸情怀相契合,体现了他们对于宁静、自由的追求。
《借庵》通过对庵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及对于超越世俗束缚的追求。这首诗以简约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引发读者对于自由、隐逸与人生意义的思考。
重登飞云巅。明代。张穆。青峰无恙鹤归来,东望蓬山每一杯。仙籁云深闻凤啸,惟看明月共登台。
元会大飨歌十首 其二 皇夏。清代。佚名。夏正肇旦,周物充庭。具僚在位,俯伏无声。大君穆穆,宸仪动睟。日煦天回,万灵胥萃。
题鬼门关。宋代。陶弼。朝过鬼门关,虎迹印玄室。暮过鬼门关,猿声啸苍壁。朝暮悲行人,森然增惨栗。驻马看飞云,蛮烟不见日。回首望江南,万里心何极。美人天一方,双鱼莫能觅。遥望天涯亭,相逢不相识。令我思古人,兴怀感今昔。
新凉。明代。王叔承。新凉树杪来,风色动衔杯。檐晚蜓蜻挂,篱晴蛱蝶回。一溪秋水到,满屋豆花开。无限江南意,吴歌醉懒裁。
湘灵曲和子载韵。清代。汪轫。湘娥一夕泪,化作千年雨。风吹洞庭秋,月照香兰语。渺渺白波生,神弦咽灵绪。玄鹤立青松,高唳刷癯羽。苍梧起素云,帝子游何许。夜夜鼓瑟声,愁杀江头女。
水夫谣。清代。钱秉镫。水夫住在长江边,年年捉送装兵船。上水下水不计数,但见船来点夫去。十家门派一夫行,生死向前无怨声。衣中何有苦搜索,身无钱使夜当缚。遭他鞭挞无完肤,行迟还用刀箭驱。掣刀在腰箭在手,人命贱同豕与狗。射死纷纷满路尸,那敢问人死者谁?爷娘养汝才得力,送汝出门倚门泣。腐肉已充乌鸢饥,家家犹望水夫归。
酬李司兵直夜见寄。唐代。皇甫冉。江城闻鼓角,旅宿复何如。寒月此宵半,春风旧岁馀。徒云资薄禄,未必胜闲居。见欲扁舟去,谁能畏简书。
尸位学署岑寂无聊泛泛随流迹近渔父每有闻见辄宣讴咏因名瀛涯渔唱 其四十六。清代。朱仕玠。滥窃南枝姓氏同,飘零长恨五更风。一丛开放遽如许,问日前庭始可中。
送张仲山守唐安二首。宋代。李流谦。六十专城发未斑,更於何地觅三山。不妨谈笑催科里,正赖清凉热恼间。到日红梅留腊在,公余翠榴酌春悭。胡床有月堪乘兴,客到南楼不下关。
喜雨和朱宣韵。唐代。王翰。时逼新秋旱愈加,穰穰无复满田车。云头迸电金绳出,雨脚垂天玉柱斜。蜗上空墙留篆字,蚓穿平地破苔花。使君亭上诗成后,为播芳名及远遐。
方广圣灯次敬夫韵。宋代。林用中。灯长三世火长明,千里遗踪子细寻。自是神光能永夜,不妨金偈更降心。
早梅(一作观梅女仙诗)。唐代。刘元载妻。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凭仗高楼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阑干。
响雪阁。清代。钱谦益。绮窗阿阁赤山湄,想像凭阉点笔时。帘卷春波尘寂寂,歌传石濑响迟迟。清斋每忆桃花米,素扇争题杨柳词。日夕汀洲聊骋望,沣兰沅芷正相思。
到房山交代招饮四首。宋代。袁说友。嗫尽巉岩气未苏,悔来坡下独长吁。一观烟雾南山面,从昔名坡信厚诬。
颂十玄谈·演教。宋代。释印肃。真净界中才一念,未离学地终须欠。今生努力绝名言,永劫不遭尘垢垢。
悲歌五首。元代。方回。独立萧萧落叶风,閒居已忍十年穷。幸犹张籍不终瞎,未必杜微真是聋。琐事可容知较尽,尘编敢谓读皆通。骨骸欲朽心神在,未害藏山待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