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史侍郎游澹岩韵六首

和史侍郎游澹岩韵六首朗读

《和史侍郎游澹岩韵六首》是宋代诗人曾协创作的一组诗。以下是这组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一、
隐士洪崖可拍肩,
尚留陈迹此山巅。
祗应千古人如在,
陵谷高深却变迁。

译文:
隐居的洪崖可与我相拍肩,
依然留有古人在这山巅的痕迹。
仿佛千古人都还在这里,
山谷虽然高深,却发生了变迁。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隐士洪崖相遇的情景。洪崖是个隐居的人,他的存在让作者感觉仿佛与古人有了交流。尽管时光流转,山谷发生了变化,但洪崖的存在使得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赏析:
这首诗以隐居者洪崖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与变迁的思考。洪崖被描绘为一个隐居的人,他的存在让过去与现在连接在一起。诗中的"拍肩"意味着作者与洪崖之间的亲近与交流,仿佛能够感受到千古人的存在。然而,尽管洪崖与过去的人相连,但山谷却发生了变化,这种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增添了诗的深度和意味。

二、
白云朝暮见烟霞,
山水凭峦最可夸。
分明古迹遗痕在,
偶见僧人念佛家。

译文:
白云早晚见到烟霞,
山水凭借峦峰最值得夸赞。
古迹的痕迹清晰可见,
偶尔会遇见念佛的僧人。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这片山水之间的感受。作者观察到了白云和烟霞的变化,认为山峦是这里最令人称赞的景观。他发现古代的遗迹仍然清晰可见,而在这个环境中偶尔会遇见念佛的僧人。

赏析:
这首诗以山水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与历史的赞美。白云和烟霞的变化展示了时间的流转,而山峦则被赞美为这片区域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古迹的存在使得历史得以延续,而念佛的僧人则是对于精神宗教的一种暗示。整首诗以自然景观和人文元素相结合,展示了作者对于这片地方的深刻感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跨蹇度溪桥,处处寻春信。
春枝摊蓓蕾,唤仆频频认。
()
冉冉秋云抱啸台,一兵松竹是闲媒。
谁闻济北传兵略,枉说山东出相才。
樵褐短长披搕膝,丹炉高下垒悬胎。
三千功行无圭角,可望虚皇九锡来。
()

日未出,山更青。湖既阔,风自生。垂杨弄疏影,啼鸟曳残声。

江城晓色怀抱爽,况在白龙堤上行。

()
试把行藏为子评,只知尽分敢徼名。
出如有益殷三聘,用不能行鲁两生。
此道古人如饮食,后来灶婢或猜惊。
子云亦号知书者,犹把商山作采荣。
()
平生性僻有诗耽,每恨才悭不得兼。
独嗜君诗无厌斁,从教人笑我多馋。
()
功勋密处转身难,转后家风又觉宽。
黯黯旧山青落眼,涣然霜雪洗蓑寒。
()

夜雨洗开千翡翠,春风撼碎万琅玕。
满林鸦鹊卧明月,铁笛一声烟正寒。

()

忽佩鱼符下玉京,长安厩吏驾车迎。
淮王旧地馀风物,太史新书见姓名。
弩矢前驱殊觉贵,河梁执别岂胜情。

()

老干化虬龙,赏心惟胜友。年来须鬓斑,宜伴支离叟。

()
九月霜露零,秋气已云肃。
草木尽凋瘁,而有篱下菊。
粲粲如有情,盈盈抱幽独。
我欲餐其英,采之不盈掬。
()
圣朝无复用舟师,戏遣艨艟插戟枝。
沸浪有声黄帽动,春风无力彩旗垂。
不胜杯酌宁辞醉,传语风光共此嬉。
远比永和真继轨,临摹茧纸看他时。
()

为令既不卒,稍迁佐邢州。虽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

过家葺先庐,决意返田畴。所以泣歧路,进止不自由。

()

当年阙下会群才,日日赓歌把酒杯。四十年间谁复在,白头相对有邹枚。

()

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

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

()

黄茅连雾雨,此地久荒凉。
月出嵎夷迩,江通渤澥长。
改官非谪宦,到邑是还乡。

()
一到仙山眼自明,前身彷佛记曾经。
真人眇忽在何许,更随藜杖缘青冥。
()

年登千室富桑麻,谁似弦歌度岁华。紫府剩延天上客,黄金同醉月中花。

龙山胜集成追感,巴岭新篇许拜嘉。倚徙更怜灯火市,笙箫无数酒旗斜。

()

生死轮回何太速。改颜换百人难识。有个风狂常自足。常自足。逍遥处处孤眠宿。愁煞诸公欢折哭。恰如堂下三间屋。屋底你咱烦恼黑。烦恼黑。堂中我且燃灯烛。

()
皇天上帝,阴惊下民。
道崇广覆,化洽鸿钧。
灵文诞锡,实命惟新。
增高钦事,式奉严社。
()

名都郁佳丽,公室兼弘敞。
缤纷集时彦,衮衮归世网。
若人固忠勤,受命逾震荡。

()

修竹娟娟翠袖单,六铢衣薄不胜寒。新词一卷疏香阁,煮梦仙人叶小鸾。

()

文人善相轻,每恐峻崖岸。矧以轩冕流,而为风雅冠。

蚕尾乐宏奖,风流久未涣。论交多寒瘦,此意益足叹。

()

迢递崖州海尽头,一官南去苦难留。五更风雨鸡催晓,万里河山雁报秋。

久别谁怜长作客,还乡那得与同舟。如君才力终登用,莫叹淹留滞一州。

()
礼容盛。
尊俎列。
玄酒陈。
陶匏设。
()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