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尉三和篇补其二以为答不敢虚盛意。宋代。李石。前时赤旱要刑鹅,今日平田涨绿波。不特蛟龙偏得意,可知蚯蚓亦能歌。
杨尉三和篇补其二以为答不敢虚盛意
前时赤旱要刑鹅,
今日平田涨绿波。
不特蛟龙偏得意,
可知蚯蚓亦能歌。
【译文】
昔日,严重的旱灾要求献祭鹅,
如今,平坦的田地泛起绿波。
并非只有威武的蛟龙得意洋洋,
可见即使是蚯蚓也能歌唱。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李石所作的《杨尉三和篇补其二以为答不敢虚盛意》。诗人通过对比昔日和如今的情景,以及蛟龙和蚯蚓的形象,表达了一种谦虚和平凡的态度。
首先,诗人提到了过去严重的旱灾,人们为了祈求降雨不得不献祭鹅。这一景象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以及对自然力量的畏惧。然而,现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样的困苦,田地变得平坦而肥沃,绿波涌动。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的进步和幸福的变化。
接着,诗人提到了蛟龙和蚯蚓,它们被用作比喻。蛟龙通常被视为神话中的神兽,象征着威武和强大。而蚯蚓则被认为是普通的昆虫,平凡而微小。诗人以蛟龙和蚯蚓作为对比,表达了一种谦逊的心态。他说蛟龙得意,说明强大的力量自然引人注目;但同时他也提醒人们,即使是蚯蚓这样的微小生物,也能发出歌唱的声音,显示出它们的生命力和价值。这种对比传达了一种平凡与伟大共存的思想,强调了平凡事物的可贵性。
整首诗通过对比描绘了过去和现在的差异,同时以蛟龙和蚯蚓的形象传达了一种谦虚和平凡的态度。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进步的喜悦以及对平凡事物的赞美,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李石。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宋代。刘克庄。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寄姚文光。明代。陆深。白鹤江头白鹤村,水芳沙暖有名园。溪南九月黄花信,欲觅餐英夜过门。
邦求示诗述其昆弟鼎臣宝臣守平江因以和之。宋代。李正民。玉昆金友播先芬,两骥腾骧踵后尘。琼笈继翻群玉府,麟符更镇五湖春。政成比屋冰霜肃,庆衍高门雨露新。棠棣不须刊善颂,家风称述有安仁。
赠别表兄韦卿。唐代。权德舆。新读兵书事护羌,腰间宝剑映金章。少年百战应轻别,莫笑儒生泪数行。
偈颂三十首。宋代。释印肃。圆应牛,经劫没人收。若不遇人,虚度春秋。如今横穿鼻孔,水草皆休。有时放,有时收,随分纳些些,自性优游。独奈何,劳别讨,混迹应不迷流。不许犯他苗稼,也不犁他田丘。饱饮雪山肥腻,一顿更不他求。眉毛眼睫,动转绸缪。试问沩山水牯牛,有甚风流。向左膊上书字,著甚来由。任你千般引□,不肯回头。不如卧云枕月,运气常周。假使银蹄金角,气射斗牛,居吾腹内,不得出头,吞底乃刀山剑树,业到解散枯髅。谁知体如巨海,妄起浮沤。风击沤生,沤灭何愁。湛然智海喻真牛,圆应头头岂用修。
病中示诸子。清代。成鹫。怪矣哉,怪矣哉,一团血肉辞母胎,四大假合成百骸。饥食渴饮量腹该,长衣短褐称体裁。生老病死相牵推,胡然衰丑胡婴孩。四十二年寒冷灰,曾为猛火烧灵台。灵台火灭归山隈,山门十日九不开。终朝运水还搬柴,放下担子眠堆堆。日之夕矣筋力颓,旦吟暮呻声喧豗。良朋相念争相猜,问我痛痒何处来。病僧欲语中徘徊,诸公谛听毋深骇。要知痛痒何处来,直须死过翻身回。怪矣哉,怪矣哉,要知痛痒何处来,直须死过翻身回。
过临平二首。元代。方回。行在名存一梦惺,西湖路近六长亭。陈桥驿与临平镇,兴废何人了汗青。
南歌子(春暮送别)。宋代。赵长卿。枝上红飞尽,梢头绿已匀。游丝柳絮媚青春。向晚暖风帘幕、练光新。春已匆匆去,那堪话别情。刘郎几日便登程。告你觅些欢笑、送行人。
赋别区象先观察出都二首 其二。明代。何吾驺。交游渐散酒人旁,谁复深情共醉乡。捧檄今为观察使,题诗曾忆尚书郎。烟消砌雪寒逾白,骨老冈梅瘦转香。底事只今歌不得,长风吹送凤兮狂。
从军五更转五首 其五。南北朝。伏知道。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城乌初起堞,更人悄下楼。
席上送童子鸣游衡山得踪字。明代。胡应麟。蹑蹻初寻七十峰,乱山秋色傍行踪。中天翠削芙蓉秀,绝障青含薜荔重。金检自探神禹策,丹台谁辨祝融封。登临忆尔层云上,杖底千岩落暮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