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诗九十首

山居杂诗九十首朗读

《山居杂诗九十首》是宋代诗人曹勋所作的一组诗歌作品。这组诗歌以山居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山中的闲适生活和内心的感悟。以下是对这组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山高翳落日,
山峰高耸,遮蔽了夕阳的余辉,
The lofty mountains obscure the setting sun,

残照欣晚晴。
但仍有晚霞的美景。
Yet the remnants of the sunset still bring delight.

意适策筇杖,
我意愿意拿起拐杖,
I'm inclined to take my walking stick,

意倦眠桃笙。
倦意涌上,我欲在山林中安然入睡。
Weary thoughts arise, and I long to rest amidst the woods.

云水喜益近,
云和水都似乎更加亲近,
The clouds and water seem closer now,

语话能忘情。
谈笑之间能忘却尘封的烦忧。
In conversation, I can forget my worldly concerns.

书来故人意,
收到来信,思念故友的情意,
Receiving a letter, I'm reminded of the thoughts of old friends,

相忆应遄征。
彼此之间的相忆应该迅速地相聚。
We should hasten our reunion and cherish these memories.

诗词的诗意主要以山居生活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在山中的宁静与惬意。山高遮蔽了夕阳的余辉,但仍有残照美景可欣赏。作者感到倦意涌上,希望能在山林中安然入睡。云和水的近距离感让作者感到愉悦,与朋友相聚时能忘却尘封的烦忧。收到来信后,作者思念故友,希望能迅速相聚。

这组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山中的静谧和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思念。通过山水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追求宁静、远离尘嚣的心境,以及珍视友情的情感。整体而言,这组诗词展示了作者在山居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平和与欢乐,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淡泊态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曹勋朗读
()

猜你喜欢

会日无多别日多,只今无奈老衰何。杖藜谁与听莺啭,尺素空题托雁过。

天遣象城来画辖,月临牛海动烟蓑。僻门深巷时时闭,愧负邻翁为剪萝。

()

鸟向晓兮必如我,
太平天子事事可;
身照金鸟灾尽消,

()
天地蕃庶草,美恶极莸薰。
古来谁览察,离骚清楚氛。
著作大雅姿,书传挟香芸。
蠹简不烦碎,豕牙贵能豶。
()

先皇昔爱松风吼,时作松风字如斗。铁画银钩草带真,宣庙神宗同一手。

国变馀君大布衣,兼金购得御书归。日日焚香瞻圣藻,天门龙跳见天威。

()

踏破苍苔一径深,满林晴翠昼阴阴。数声鸡犬柴门里,知是谁家傍水浔。

()

秀出雪峰一千众,挽回庐阜三十年。
赤乌白马吐杰句,黄花翠竹通幽禅。
竺师不假报文度,凿齿本自知弥天。

()

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汀洲齐奋翼,霄汉共成行。

雪尽翻风暖,寒收度月凉。直应到秋日,依旧返潇湘。

()

人不扰,政已和。世虑寡,山情多。 ——皎然

禅客至,墨卿过。兴既洽,情如何。 ——崔逵

()

落日照船窗,残霞映碧江。
树低苍翠湿,人杂语言哤。
贳酒青衣独,归山白鸟双。

()

天涯离袂惜秋分,客枕无端别梦勤。尊酒一宵同听雨,扁舟何处独看云。

莺花日远旗亭树,鱼菜春香水国芹。南北相望四千里,出门回首是思君。

()

小舟乘风飞鸟过,万顷云涛纵掀簸。此行要是快平生,无数青山笑迎我。

山根隐约见人家,槿篱茅屋埋烟霞。宛似秦人种桃处,川原远近纷香葩。

()

平林忽已暝,山山犹夕阳。闲从石桥西,迤逦春渡旁。

长风送孤鸟,飞没遥天苍。樵子待船归,坐息偃树僵。

()
我诗元不佳,病后日益退。
年来穷到骨,未可专诗罪。
故人周与施,爱我不我费。
岁晚短书稀,相望千里外。
()

长佩高冠气浩然,从教人笑腹便便。欲持凿枘同先哲,肯竞周容逐少年。

每叹终南多捷径,岂知涑水有名贤。庭前磊磈长松老,耻共群葩较丑妍。

()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