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何子应记所见。宋代。冯时行。公如有余暇,披衣绕风林。高吟起高兴,閒事引閒心。未种渊明柳,方鸣子贱琴。几多疏散意,矫首乱山深。
《和何子应记所见》是宋代冯时行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公子何子应邀我记录所见,
闲暇之余,我徜徉在风林之间。
高兴地吟咏起来,
闲事引起了我的闲逸心境。
我没种植渊明的柳树,
却拉琴唱起了鸣子贱的音乐。
多少散漫的心思,
使我矫首迷失在深山之中。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与何子一同游览风林的情景。诗人在闲暇之余,穿着衣袍,在风林间漫步。他心情愉悦,高兴地吟咏,而琴声和音乐引发了他闲逸的心境。尽管他没有种植渊明的柳树,也没有高贵的琴,但他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的心思散漫,使他迷失在深山之中。
赏析:
这首诗词以游览风林为背景,通过描绘作者的心境和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逸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自己的视角,描述了与何子一同游览风林的场景。公子何子应邀请诗人一起记录所见,这表明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诗词艺术的推崇。作者穿着衣袍,披散着,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着风林的清新与宁静。
诗人以高兴的心情吟咏,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愉悦。他的心境由此变得闲逸,远离尘嚣,陶冶情操。诗中的“闲事引闲心”一句,意味着闲逸的心境可以从琐碎的事情中引发,不需要特别的奢华或繁复。
诗人提到自己没有种植渊明的柳树,也没有子贱的高贵琴,但他仍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和表达的态度,体现了诗人的洒脱和独立,无论环境如何,他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寄托。
诗人形容自己的心思疏散,矫首乱山深。这句描述表达了他在自然中的迷茫和迷失,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在山深的环境中,他可能感受到了自然的庄严和无垠,也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冯时行对自然和闲逸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自己在风林中的体验和感悟,传达了对自由自在、宁静致远的追求。
冯时行(1100—1163)宋代状元。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出生地见下籍贯考略。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状元,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坐废十七年后方重新起用,官至成都府路提刑,逝世于四川雅安。著有《缙云文集》43卷,《易伦》2卷。...
冯时行。冯时行(1100—1163)宋代状元。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出生地见下籍贯考略。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状元,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坐废十七年后方重新起用,官至成都府路提刑,逝世于四川雅安。著有《缙云文集》43卷,《易伦》2卷。
清明有怀公武。明代。殷奎。忽见清明在客边,可堪形影自相怜。忆寻芳草江南好,谩惜余花乱后妍。孤梦月明归夜夜,多情春老恨年年。夕阳王子冈头路,知与谁人共醉眠?
端午日赐观射柳二首 其一。唐代。王英。凤凰城上驻龙旂,瑞日含光耀紫微。淡荡蒲风初应节,氤氲花气半薰衣。仗前新筑麒麟苑,云外遥开虎豹围。先看圣孙来试马,指麾兵阵合天机。
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宋代。苏轼。扬雄老无子,冯衍终不遇。不识孔方兄,但有灵照女。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枯肠五千卷,磊落相撑拄。吟为蜩蛩声,时有岛可句。为语里长者,德齿敬已古。如翁有几人,薄少可时助。
送上方亮老。宋代。释净端。何故无心恋霅溪,鄣南风景白云齐。有人若问宗门事,水自东流日自西。
每岁正月度太阳岭半山间有梅花尝以此时开每。宋代。郑刚中。孤根抱石半岩生,玉骨知春自发荣。我有此间来往债,年年须挽一权行。
古意。宋代。释文珦。逝水尚东流,白日易西没。悠悠天地间,二物何飘忽。促迫於生人,绿鬓成华发。昧者不自如,终朝常汩汩。利欲沈厥身,其本已先蹷。孰若缮真性,以自固灵骨。
牛谷口。宋代。张耒。十万全师一战擒,谷盘苍硖路幽深。凄凉今古兴亡事,辽阔英雄割据心。涨洛暮连诸谷雨,秋云低抱半山阴。文皇功业今何处,磨灭荒碑蔓草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