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贲知衢州去疑冢以其所得双石作堂乞诗

孙贲知衢州去疑冢以其所得双石作堂乞诗朗读

《孙贲知衢州去疑冢以其所得双石作堂乞诗》是宋代张舜民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孙贲得知衢州没有怀疑的古墓,他用所得的两块石头建造了一座亭堂并请求作诗。芝兰虽然美好,却忌讳种植在门前;更何况庭前的土墩又是恶劣的。拿着锄头和铲子,才能使双剑出鞘,狐狸们都逃走了,老松树也蹲下了。百年守护着这座墓冢真是可笑,一天打开窗户也是值得尊敬的。如何才能将这些烦恼抛诸脑后,成都的石笋至今仍然保存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孙贲在衢州得知没有怀疑的古墓后,他用两块石头建造了一座亭堂,并请求作诗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比芝兰和庭前土墩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与恶劣环境的反思,以及在逆境中如何坚持追求美好的信念。

诗中的畚锸(锄头)和双剑象征着克服困难和保护自己的能力,它们使得狐狸逃走,老松树也蹲下了。这里的狐狸和老松树可能是隐喻,表示了困扰和妨碍孙贲的外界因素已经消失,他可以专心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孙贲对于守护古墓百年的人感到可笑,并表达了对于一切困扰和束缚的渴望摆脱的愿望。他希望能够抛开烦恼,成都的石笋则象征着历史的延续和长久的存在。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传达了作者对于追求美好的坚持和对于摆脱束缚的渴望。同时,诗中也展示了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成都的石笋作为古老的遗迹仍然屹立不倒,给人一种历史的延续感。这首诗词在思想上富有哲理,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对于美好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舜民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张舜民朗读
()

猜你喜欢

匹马穿云绕曲坡,秋声天外雁横过。万年宝鼎归姬运,五色云龙驾馺娑。

雨后应知山有色,风恬始息海扬波。何时醉倚棠阴绿,回听黎元鼓腹歌。

()

三春不是读书天,九夏炎炎且放禅。唯有秋冬较些子,不如打睡过残年。

()

云捲山光到眼前,满川摇落早秋天。客来系马成何事,风雨寒窗一觉眠。

()

双眉卷铁丝,两翅晕金碧。初来花争妍,忽去鬼无迹。

()
万顷寒烟外,茅茨枕碧流。
枫林巢乳鹤,沙溆乱鸣鸥。
漠漠菰蒲晚,苍苍芦荻秋。
欲过南浦去,篱下出渔舟。
()

天书海内起英髦,肯许山林索价高。一日声名催宦达,十年踪迹类逋逃。

女怜择对方谐卜,儿拟应门未代劳。宠禄少酬勤苦志,不知何处试牛刀。

()
晋委东都帝秣陵,岂无机会可争衡。
诸公坐视敌来往,一水反为国重轻。
北伐上章空有语,中流击楫竟何成。
登临不是多伤感,老却胸中十万兵。
()
泠泠佩行空,湛湛镜无滓。
至洁漱岸骨,余润蒸石髓。
山上真人居,鼎灶长不毁。
犹闻洗药香,渐作落花水。
()
红丝步障海棠开,底似西湖半树梅。
要试平生调鼎手,安排青子待公来。
()

握手惊看久别身,海门相见落花辰。江山助尔文章好,雨雪欺人鬓发新。

河内重来中散没,茂陵归后长卿贫。十年尘事皆成梦,一曲劳歌易怆神。

()
兰也结根幽且深,若为容易出山林。
定知亦以香为累,不尔人于何处寻。
()
沧生偷得片时间,古寺寻僧借景看。
楼阁倚云山气湿,辘轳卷水涧声寒。
地埋吴剑痕犹在,碑刻唐诗字未漫。
寄榻禅房不知晓,起来松日已三竿。
()

梅花亦作黍离看,野水荒坟绕一湾。
肠断黄金台下客,更传天语到孤山。

()

数日喉何嗄,三年肺未苏。

自知愁不禁,谁复问何如。

()

海水桑田几变迁,桃花依旧郡城边。蔬园百亩充官税,药价一生供酒钱。

诗句兴来题綵笔,道心悟后付朱弦。院曹谁信同僚后,谈笑交游十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