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傑出帅湖南乞由邵阳拜松楸上可其请。宋代。张舜民。春来汴水带冰流,先送湖南第一州。旧置义庄赒族党,新持使节拜松楸。清湘楼晚晖金上,明月池开衣锦游。
《送李傑出帥湖南乞由邵陽拜松楸上可其請》是宋代张舜民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春天来了,汴水上漂浮冰块,
先送给湖南的第一州。
旧时设立义庄救济穷人,
现在派遣使者拜谒松楸庙。
清湘楼上晚霞如金,
明月映照着衣锦游人。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春天来临时,汴水上漂浮着冰块的景象。诗人先向湖南送去了第一州的问候。他提到了旧时设立的义庄,用来救助贫穷的人们,而现在派遣使者前去拜谒松楸庙。诗人还描绘了清湘楼上晚霞如金的美景,明月照耀下衣着华丽的游人。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送行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湖南地区的关怀和祝福。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汴水上的冰块,表达了春天的到来。他先送去问候给湖南,体现了他对那里的重视和关注。诗人提到旧置的义庄,反映了他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和支持。他派遣使者前往拜谒松楸庙,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尊重。诗人描绘了清湘楼上晚霞如金的美景,以及明月照耀下衣着华丽的游人,给人以繁华和欢愉的感觉。整首诗以平和、欢乐的情绪展现了作者对湖南的祝福和希望。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价值观。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张舜民。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次韵孔武仲三舍人省上。宋代。苏辙。君不见西都校书宗室叟,东鲁高谈鼓瑟手。偶然同我西掖垣,并立晓班分左右。龙文百斛世无价,〈属二公。〉瓦釜枵然但升斗。诸兄落落不可望,两季幸肯分余光。大孔奋飞自南乡,联翩群雁相追翔,渠家冠盖尤堂堂。
吴江阻雨过豁然阁次周廉彦韵 其三。宋代。沈与求。我本三生一散人,翩然小棹五湖春。何从便结沧浪伴,缨上而今有宿尘。
句。唐代。裴谐。风回山火断,朝落岸冰高。(《湘江吟》)名终埋不得,骨任朽何妨。(经杜甫坟,见《诗话总龟》)
对镜偷匀玉箸,背人学写银钩。系谁红豆罗带角,心情正著春游。那日杨花陌上,多时杏子墙头。
眼底关山无奈,梦中云雨空休。问看几许怜才意,两蛾藏尽离愁。难拚此回肠断,终须锁定红楼。
河满子。宋代。晏几道。对镜偷匀玉箸,背人学写银钩。系谁红豆罗带角,心情正著春游。那日杨花陌上,多时杏子墙头。眼底关山无奈,梦中云雨空休。问看几许怜才意,两蛾藏尽离愁。难拚此回肠断,终须锁定红楼。
答胜之过学舍相访。宋代。韩维。世事纷纷无已日,人生鼎鼎欲何如。不嫌官冷时相过,幸有明窗满架书。
贻蜀五首·韦兵曹臧文。唐代。元稹。处处侯门可曳裾,人人争事蜀尚书。摩天气直山曾拔,澈底心清水共虚。鹏翼已翻君好去,乌头未变我何如。殷勤为话深相感,不学冯谖待食鱼。
和用之题剡雪。宋代。舒岳祥。鲈鱼未上夜潮回,吹备蓬窗古岸隈。谁遣戴公山上住,两回牵帅子猷来。
再游读旧题。宋代。释德洪。渡头路入白云隈,断岸柴门窈窕开。忽忆去年曾过此,拂尘闲看旧题来。
喜疾瘳诗。南北朝。萧纲。朝窗犹掩扇,宿幔未悬钩。逍遥临四注,兼持散九愁。虽同卫子惫,聊喜挚生瘳。灾星夜出境,鸣禽晚去楼。蠲邪无贾服,祆气息梁牛。隔帘阴翠筱,映水含珠榴。丹经蕴玉笥,玄水出长洲。结友寻方岳,采药访圆丘。神随七星变,貌逐五云留。飞鸿若可驾,轻簪必易抽。
题自绣梅花诗图 其二。清代。钟令嘉。泪珠成串上残绒,十指寒香敌朔风。蓦地停针魂欲语,梅花如雪照房栊。
泛舟西湖。清代。牛焘。钱塘霸业已千秋,南渡江山习宴游。明圣何因比西子,烟花不独让扬州。神仙野衲三杯酒,迁客骚人一叶舟。塔上夕阳堤畔月,流连不尽古今愁。
好事近·云气上林梢。宋代。辛弃疾。云气上林梢,毕竟非空非色。风景不随人去,到而今留得。老无情味到篇章,诗债怕人索。却笑近来林下,有许多词客。
晓望 其二。宋代。卢奎。郡枕寒江卧虎形,池饶千里势宽平。曾劳秦楚雄吞并,几误孙刘力战争。尚忆笙歌游绿野,岂期牛马牧芜城。夕阳杖策闲登赏,怀古观今一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