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池上

秋夕池上朗读

《秋夕池上》是宋代杨亿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莲塘带戈林,
清吹涤烦襟。
泉咽犹鸣玉,
台倾旧築金。
僵桃虫自蠹,
怪石藓交侵,
此夜悲秋客,
烟蛩亦伴吟。

中文译文:
荷塘环绕着戈林,
清风吹拂着烦闷的衣襟。
泉水低吟像玉石一样悠远,
高台上的古建筑已经倾斜,金瓦残破。
僵木桃树被虫蛀,
奇石上长满了苔藓,
这个夜晚让秋天的客人悲伤,
烟中的知了陪伴着吟唱。

诗意和赏析:
《秋夕池上》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忧伤。整首诗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来烘托出诗人的情感。

首先,诗人描绘了荷塘环绕着戈林,给人一种寂静而凄凉的感觉。接着,清风吹过,象征着清新和洁净,带走了诗人内心的烦闷和忧虑。

诗中的泉水低吟,使人感受到一种幽远的美感,仿佛泉水在低声诉说着什么。而古建筑的倾斜和残破则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无情,给人一种凄凉和萧条的感觉。

接下来,诗中的僵木桃树被虫蛀、奇石上长满了苔藓,描绘了荒凉和寂寞的境地。这些景物的描写增强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情绪。

最后,诗人称这个夜晚为“秋天的夜晚”,同时提到了“秋天的客人”,暗示着诗人的孤独和无依。烟中的知了陪伴着吟唱,象征着孤独的吟唱和自我倾诉。

整首诗以荒凉的景物和悲伤的情感为基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深思和对时光的无常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杨亿

杨亿(974—1020)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杨亿朗读
()

猜你喜欢

战胜归来岩穴间,空花落尽闭禅关。大千世势冥心处,恍惚当时坐雪山。

()

拜祷江神朝复昏,其如洪涝合西昆。浮天水送千溪沫,入夜潮添三丈痕。

巨浪撼城城欲堕,长堤覆树树微存。宪台拯溺凭高阁,号泣苍旻几断魂。

()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太公,渭滨之贱老也,而尚父于周。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故彼四贤者,名载于箓图,事应乎天人,其可格之贤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运命之谓也。

()
和风周匝万花开,春雾蒙蒙锁绿苔。
世人寐语不知意,黄鹤楼前一赏梅。
()
我穷不自活,万事付天公。
今年寒苦晚,雾雨常蒙蒙。
虽逭裘褐忧,坐念疾病攻。
清夜喜不寐,万木号西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