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见许骊山澄泥砚

子瞻见许骊山澄泥砚朗读

这首诗词是苏辙的《子瞻见许骊山澄泥砚》。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长安新砚石同坚,
不待书求遂许颁。
岂必魏人胜近世,
强推铜雀没骊山。
寒煤舒卷开云叶,
清露沾流发涕潸。
早与封题寄书案,
报君湘竹笔身斑。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许骊山澄泥砚的赞美和怀念之情。下面是对诗意和赏析的解读:

诗的开头,诗人提到长安新砚石的质地坚硬,与传统的澄泥砚不相上下。他说这种砚台不需要借助书写的请求,就自然而然地被供奉使用。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这种砚台的珍视和推崇。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魏晋时期的铜雀台,它是当时很有名的砚台,被认为是最好的。然而,诗人并不认同近代的砚台就一定比古代的更好。他强调自己推崇的是骊山的砚台,而非铜雀台,因为骊山的砚台才是真正的佳品。

在下一节中,诗人描绘了使用这种砚台的场景。他说在冷煤燃烧的时候,烟卷舒展开来,像云朵的叶子一样。清晨的露水沾湿了砚台,他的泪水也滴落其中。这种描写给人以清新、朴素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砚台和书写的情趣。

最后,诗人提到他早就将这首诗题写在书桌上,准备寄给朋友。他告诉朋友,这支湘竹制成的笔已经斑驳了。这里的湘竹指的是湖南的竹子,表明这支笔已经使用了很久,虽然身上有斑驳的痕迹,但依然能够书写出优美的文字。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对许骊山澄泥砚的喜爱和推崇之情。他认为这种砚台与古代的铜雀台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通过描写砚台的使用场景,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书写的热爱和追求,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视。整首诗词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砚台和书写的情境,给人以美感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

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天公掷下半玉环。

()

乳羝属国归来早。知君胆大身犹小。一节不须论。功名看致君。
镇西楼上酒。父老为公寿。晚祝太夫人。年年对诏新。

()

好山好水东嘉郡,两月清游乐可知。远想池塘频梦汝,还当风雨对眠谁。

别时菊蕊方宜酒,几日梅花已索诗。雁影参差霜正冷,寄言归计莫迟迟。

()

东风吹百草,葱倩满天涯。独有南山桂,依然未着花。

()

仙人别馆五溪滨,终日垂竿卧水云。芳草密能容雉翳,渌波晴自散鹅群。

披裘未必干星象,把剑真成动斗文。江舸渺然愁去住,府中联句忆参军。

()

山侣念别久,云芽寄荜门。竹下一烹啜,幽人时与言。

()

三年未省闻鸿叫,九月何曾见草枯。寒暑气均思白社,

星辰位正忆皇都。苏卿持节终还汉,葛相行师自渡泸。

()

白日落未尽,竹阴满前除。翛然暑气退,高檐当雨馀。

新松无悴色,萱花亦已舒。偶观草木性,中怀一欣如。

()

山势青连野,川光白映沙。
东风遥见草,小雨半开花。
门送携琴客,桥通卖酒家。

()

群芳摇落后,秋色在林塘。艳态偏临水,幽姿独拒霜。

汉皋霞作佩,湘曲锦为裳。白首沧江上,相看醉夕阳。

()

菊藭在山杏在林,虎其守之尔谁侵。伯也视垣目弥深,执神之机为国琛。

跂予望之如望霖,猛于缩地天显心。入门爆麻发吴音,饮以清夜横斗参。

()

民家深树里,下马点灯时。风雨关门早,衣裳拜客迟。

艰难逢歉岁,逼迫后租期。说到伤心处,潸然泪满颐。

()
多宝阁中欢不足,木绵庵前新鬼哭。
裂肤拉胁安足论,天下苍生已无肉。
君王不诛监押诛,父仇国愤一时摅。
监押死,死不灭,元城使者空呕血。
()
殷勤寄语宣城宰,公事何时是了时。
病守欣然有嘉思,亦须对雪把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