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巩九日同送刘莘老

次韵王巩九日同送刘莘老朗读

《次韵王巩九日同送刘莘老》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头上黄花记别时,
樽中浊酒慰清悲。
画船牵挽故不发,
红粉留连未遽离。
小雨无端添别泪,
遥山有意助颦眉。
十分酒盏从教劝,
堆案文书自此辞。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与王巩一同送别刘莘老的场景。苏辙在离别之际,感慨万分,通过描写自己的情感与景物的对比,表达了别离之情与离情之思。

赏析:
首句"头上黄花记别时",表达了苏辙的心情。离别之际,他头上戴着黄花作为别离的标记,黄花象征着离别之苦。接着,"樽中浊酒慰清悲",他在酒杯中倾注浊酒,以此来慰藉内心的清悲之情。

下一句"画船牵挽故不发",描绘了苏辙和刘莘老的旧时情谊。船已经牵了却没有离开,象征着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红粉留连未遽离",指的是红粉(女子)尚未匆匆离去,暗示离别并不彻底,还留有一些连续。

接下来,"小雨无端添别泪",小雨滴下,不知何故增添了离别的泪水,表达了苏辙对别离的悲伤之情。"遥山有意助颦眉",远山似乎有意增加了苏辙眉头的皱纹,表达了他的忧愁。

最后两句"十分酒盏从教劝,堆案文书自此辞",表示他将酒杯再斟满十分,以此劝慰自己,同时也意味着他要离开这堆案上的文书,表明他将告别官场生涯。

通过这首诗词,苏辙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离别的悲伤,同时展示了对友情和生活的思考。他通过景物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表达,创造了一种凄婉而深沉的离别氛围,使读者对离别的情感产生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废宅重过忆隐君,閒门秋草漫纷纷。翰林一日承丹诏,文冢千年閟白云。

坏壁尘埃封鸟篆,空山风雨失龙文。子孙零落遗书尽,何用清名后代闻。

()

几见花飞能上树,难系流光,枉费垂杨缕。筝雁斜飞排锦柱,只伊不解将春去。

漫许心情黏地絮,容易飘飏,那不惊风雨。倚遍阑干谁与语,思量有恨无人处。

()
明主访贤逸,云泉今已空。
二卢竟不起,万乘高其风。
河上喜相得,壶中趣每同。
沧州即此地,观化游无穷。
()

春江一曲绕孤村,鹤有双雏竹有孙。爱听沧浪临水坐,背人新月弄黄昏。

()
与君昔并丹阳船,形容惘怆俱可怜。
自说宅囿及百年,藏三小山出云烟。
土伯小庙自题扁,持照清池分丑妍。
吁嗟先君方下世,侄子卖半相炒煎。
()

满卷变离骚,欧公一素袍。
岂惟将厚意,要使丐残膏。
宿草成千古,生刍为一号。

()

秧畴莳已遍,午馌休中林。忽闻轺车至,揽衣欣慨深。

遂寻修竹下,共憩西涧阴。汲泉以煮茗,遐哉遗世心。

()

流水溅溅石峭棱,天风袅袅景和平。慇勤不惜跻攀力,绝岭须教一共登。

()
诸孙晚下学,髻脱绕园行。
互笑藏?拙,争言斗草赢。
爷严责程课,翁爱哺饴饧。
富贵宁期汝?他年且力耕。
()

客路逢寒食,犹寻禦腊衣。群芳须暖景,昽日尚寒晖。

馀力求闲早,劳生昨梦非。荠花浑似雪,蝴蝶梦中归。

()
新绿池塘,一两点、荷花微雨。
人正静,桐阴竹影,半侵庭户。
欹枕未圆蝴蝶梦,隔窗时听幽禽语。
卷沙帏、随意理琴丝,黄金缕。
()

相逢休暇采芙蓉,因识仙人杖履踪。寂寞祇缘沧海变,蘼芜犹自白云封。

松声十里疑笙籁,月色千门起暮钟。一自飞凫天上去,空馀芳草绿茸茸。

()
诗来清吹拂衣巾,句法词锋觉有神。
今日相看青眼旧,他年肯作白头新。
文如雾豹容窥管,气似灵犀可辟尘。
慙愧相期在台省,无心枯木岂能春。
()

尚想高人何北山,谈经论道此山间。故家文物依然在,似汝须归玉笋班。

()

南风吹五两,日暮竟陵城。肠断巴江月,夜蝉何处声。

()

一种分香自月宫。人间清绝处,小山丛。谁将仙米掷虚空。丹砂碎,糁遍碧云中。
好是窦家风。年年秋色里,又香浓。风流全在主人翁。青青鬓,相映脸潮红。

()

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

()

借问东来常太晚,富春亭下舣扁舟。阴天漠漠行梅雨,寒色萧萧报麦秋。

曲渚浪平犹未渡,隔江风紧不胜愁。此中望断相思眼,家在蓬莱更倚楼。

()

巑兽石,错虬松,黛岚终日下天风。杖藜携我恣遥望,缥缈霓裳飞碧空。

()

侯门无罴虎,进者何趑趄。
主人畏客来,有甚虎与罴。
彼此情不安,逢迎反忧悲。

()

钱塘江上潮来去。花落花开六桥路。三竺三茅钟晓暮。当年梦境,如今故国,不忍回头处。
他谁做得愁如许。平地波涛挟风雨。往事凄凄都有据。月堂笑里,夕亭话后,自是无人悟。

()

小山幽彻。遍地堆香雪。只恐今宵入梦,梦到处、魂孤绝。八公头已雪。淮南分半席。莫道淹留何事,且长啸、对佳月。

()

惊尘荡白日,羸马驰郊墟。怅彼同心人,缅邈百里馀。

举头云中翮,有鸟衔尺书。粲粲瑶华札,开缄照衡庐。

()

忆当论死际,又过两年期。白日存吾分,寒风任尔吹。

到边仍说法,有客尚投诗。且自欢兹会,明冬不可知。

()
()
西征已度故关山,秋雨零零路屈盘。
受尽艰辛心不足,解程又展画图看。
()

溪洞斫山骨,斋居宜翠屏。斧痕丹玉润,水气苍苔腥。

玲珑蛜螉窝,错落蝌蚪形。猛狞虎豹蹲,偃蹇蛟龙争。

()

客寐失通宵,寒声动泬寥。
云容颓玉宇,雪阵搅层霄。
点点楷灰落,亭亭柳絮飘。

()

先皇隆教育,师席重朝绅。模楷归元礼,纷纶仰大春。

壮图初未究,归意久逾真。丘壑平生事,何人得此身。

()

舒啸风林云满溪,白驹空谷草萋萋。相逢不作苏门听,应有长松鹤未栖。

()

夕阳芳草笛悠悠,春事惊看又转头。淅沥风光摇草树,骖邅时节逐川流。

临阶忍数脂千片,绕树空烦绣半钩。九十繁华梭脱手,多情又作一番愁。

()

迁客复行役,翩翩向代州。尘飞随宦辙,云暝结边愁。

归鸟异乡树,悲笳何处楼。黄花老山县,相待几枝秋。

()
从宦元知漫浪,还家更觉清真。
兰亭道上多修竹,随处岸纶巾。
泉冽偏宜雪茗,粳香雅称丝莼。
_然一饱西窗下,天地有闲人。
()

清朝孝治古无伦,通籍推恩总及亲。
八秩升班惟二老,九龄拜命更何人。
春初庆席欢犹在,岁晚宸纶喜共新。

()
仙苑春风几奏名,三千年实结初成。
曾将一点枝头血,换得灵云两眼睛。
()

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瑶柄。水宫仙女斗新妆,轻步凌波踏明镜。

彩桥下有双鸳戏,曾托鸳鸯问深意。半开微敛竟无言,裛露微微洒秋泪。

()

先生高想超尘俗,蒋径新开十亩园。期与此君同节操,每寻幽处避嚣喧。

风来小院声敲玉,雨过前山翠绕轩。昨夜春雷耸头角,龙孙无数出东垣。

()
行行穷尽深林外,碧瓦鳞差依翠麓。
峰峦左右相回环,万叶霜丹间晴绿。
忽闻雷霆脚底声,声撼乾关隐坤轴。
双龙跃出两崖间,倒泻银河作飞瀑。
()
举世自纷纷,谁为无事人。
吾生独何幸,卧看洛阳春。
()

还家初制女萝衣,入里偏伤故旧稀。野鹤下迎行药径,沙鸥飞让钓鱼矶。

烟尘十载青山在,江海何人白发归。昨夜珠林林下坐,依然月色满荆扉。

()

古寺因山半翠微,跻攀危蹬上云扉。祇应秀色随秋吹,还似红尘染客衣。

子贱鸣弦方暇逸,渊明解绶已来归。吾侪幸得陪清览,相与优游养道肥。

()

诗人翻水尽,寂寞五侯烟。醉魂何在,应骑箕尾列青天。记得平生谈笑,夹岸手栽杨柳,同泛夜深船。溪水还依旧,深浅半青竿。
小神仙,殷七七,许闲闲。黄粱未熟,经游都在梦魂间。我厌嚣尘浊味,几欲凌云羽化,鸡犬不留残。俗事丹砂冷,且抱一枝安。

()

春风那解系狂游,朝醉桐江暮柳洲。
大手千篇随电扫,孤踪四海学云浮。
荣名不落闲宵梦,退筑聊为晚岁谋。

()

醉眼摩娑不肯还,任他醮鼓也如闲。才穿丁邜桥头过,便是吾家郭里山。

()
野色摇春麦正肥,烟村闲寂往还稀。
未多桑盖簪初浴,更小茅茨燕次飞。
行市绿蛆花泼眼,卧依黄犊草侵衣。
数声桐角归来晚,杨柳移阴月半扉。
()

对镜添惆怅,凭谁论古今。山河频入梦,风雨独关心。

每念苍生苦,能怜荡子吟。晚来愁更切,青草落花深。

()

天目西峰古坏坛,坛边相别雪漫漫。

如今四十馀年也,还共当时恰一般。

()
丹鹤结青士,玄鹿侍苍官。
寿仙堂下,应伴凫舃戏莱斑。
麟记当年绣绂,燕剪今朝彩胜,淑气逐椒盘。
孕毓阳和粹,独占一春先。
()
群仙曾此醉{左酉右光}船,插向苍崖不记年。
蕙帐夜寒闻鹤语,人民城郭自堪怜。
()

苍帻滃沈雾,白氎垂虚泉。归帆信流水,万襟同澹然。

()

方报先同穴,俄闻改葬期。祇应偕老约,不拟异他时。

已矣如何憾,贤哉有剩悲。会看松柏路,赐篆耸丰碑。

()

向晚群嚣息,移舟傍水隈。岩花迎露落,林鸟御风来。

野寺钟声歇,荒村客思哀。推篷看明月,舟子莫相催。

()
薰蒸应地德,香滑异园蔬。
天花非尔伦,金芝恐其余。
雅宜斋庖荐,不受羊羹污。
将欲献天子,谁为达区区。
()
经营十日苦无舟,惨惨椎心泪血流。
渔父疑为神物遣,相逢扬子大江头。
()

满窗疏韵伴吟声,别夜犹怜枕簟清。
见说解梁难种植,此君相别若为情。

()
蹄踏遍曲江花。
曲江花。
宜春十里锦云遮。
锦云遮。
()
方云福德多,多数尚谣讹。
法身超数量,菩提萨婆诃。
()
天机织处纷红绿,丹凤衔梭自往来。
全似蜀江初濯罢,几和日暖锦千堆。
()
素发青眸七十余,未尝游学只安居。
旁无几杖身轻健,应为心闲得自如。
()
西窗偏受夕阳明,好事能来慰此情。
看画客无寒具手,论书僧有折钗评。
姜宜山茗留闲啜,豉下湖蓴喜共烹。
酒炙朱门非我事,诸君小住听松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