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毛君州宅八咏其四翠樾亭。宋代。苏辙。一夜飞霜点绿苔,晓庭黄叶扫成堆。檐间翠樾雕疏尽,却放墙东好月来。
《和毛君州宅八咏其四翠樾亭》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夜飞霜点绿苔,
晓庭黄叶扫成堆。
檐间翠樾雕疏尽,
却放墙东好月来。
诗意:
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描绘了毛君州宅内翠樾亭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宅院的喜爱之情。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一夜飞霜点绿苔,晓庭黄叶扫成堆"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霜降之后,庭院的青苔上沾满了一层薄霜,地面上落满了黄叶,形成了一片金黄色的叶堆,展现了秋天的凄凉和寂静。
接下来的两句"檐间翠樾雕疏尽,却放墙东好月来"描绘了翠樾亭的美景。诗中的"檐间翠樾"指亭子上方的翠绿色树叶,"雕疏尽"表示树叶稀疏,已经凋谢。然而,尽管树叶凋谢,但墙东却升起了一轮明亮的好月。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翠樾亭的宁静和月光的美好,体现了作者对宅院景色的赞美。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美景的赞美之情。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季节变化和自然元素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情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凋谢的树叶和明亮的月光的对比,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整体而言,这首诗既展示了作者的感受和情感,又通过景物描写引发读者对自然美的共鸣。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六丑 蔷薇谢后作。宋代。周邦彦。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病中 其二。明代。文徵明。败褐拥残躯,寒檠照屋庐。转怜儿女好,渐觉友朋疏。药饵恒侵食,胸怀久废书。明朝休览镜,不是旧头颅。
题崇山刘氏园亭。明代。吴会。西山三叠郁岧峣,亭上看山翠欲飘。杨柳小楼风满席,芙蓉清沼水平桥。美人歌处倾金杓,仙客来时度玉箫。我忆醉眠花底月,满衣香露夜萧萧。
十二月六日大雪。宋代。曾几。薄晚蓬山下直馀,笑看六出点衣裾。絮飞帘外无萦绊,花落阶前不扫除。松鬣垂身全类我,竹头抢地最怜渠。短檠便可捐墙角,剩有窗光映读书。
龙游八景·半山残雪。宋代。郑得彝。寒峰苍削露痕晴,残雪遥疑宿冻云。茶话尚馀清绝趣,半瓯真味许僧分。
题楚辞。宋代。王玠。忠臣遭放逐,委质湘江沉。空馀离骚辞,万世蒙赏音。我今未忍死,终有报国心。扣阍且无路,写作哀怨吟。
读孝经。唐代。方愚。星彩满天朝北极,源流是处赴东溟。为臣为子不忠孝,辜负宣尼一卷经。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中夜后、何事还惊起?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
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婆罗门令·昨宵里恁和衣睡。宋代。柳永。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中夜后、何事还惊起?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寄赠龙君御校文南都便道入楚省觐。明代。胡应麟。湖头晴色罢参禅,又睹风流白下年。六馆才人争射策,三吴词客候谭玄。云拖彩服椿庭外,雾拥朱衣棘院前。莫恋长干风景丽,西泠何限木兰船。
鹧鸪天。宋代。卢祖皋。岸柳黄深绿已垂。庭花红遍白还飞。几回画蜡银台梦,双字香罗金缕衣。山浅澹,水茫澹,水茫弥。顿无消息许多时。杏梁知有新来燕,下却重帘不放归。
桃源遇风追子安兄舟不及。明代。皇甫汸。干禄非夙心,行役苦相迫。仗策随平原,扬舲共羁客。空水阅桃花,深山眺桐柏。终风暴且来,奔湍溯方逆。临津引不前,天际孤帆隔。驰情东望时,何异西陵夕。停桡既无悰,对酒亦未怿。眷眷劳歌兴,戚戚烦忧积。
柬云松。明代。蓝仁。我老君长健,君贤我不能。文宗曾子固,篆逼李阳冰。几杖山林愿,门生月旦称。邻州同景仰,争畏鹤书徵。
午热登多稼亭五首。宋代。杨万里。矮屋炎天不可居,高亭爽气亦元无。小风不被蝉餐却,合有些凉到老夫。
惜笼中鸟自喻。清代。德容。千里朝凰唱和遥,谁怜孤鹜禁樊牢。贞心甘守笼中日,再世齐鸣共九霄。
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宋代。苏轼。清风初号地籁,明月自写天容。贫家何以娱客?但知抹月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