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宰韩秉文惠日铸茶

宋城宰韩秉文惠日铸茶朗读

《宋城宰韩秉文惠日铸茶》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讲述了宰茶人韩秉文在宋城的日常生活和对茶的热爱。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君家日铸山前住,
冬后茶芽麦粒粗。
磨转春雷飞白雪,
瓯倾锡水散凝酥。
溪山去眼尘生面,
簿领埋头汗匝肤。
一啜更能分幕府,
定应知我俗人无。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韩秉文作为宰茶人在宋城的生活情景和他对茶的热爱。诗中通过描写茶叶的制作过程和喝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茶文化的推崇和对粗茶淡饭生活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细节和情感的交融,表现了他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对物质追求的超越。

赏析:
1. 诗中的“君家日铸山前住”,形象地描绘了韩秉文在山脚下的住所。这里的“君家”可能指的是文人雅士的居所,也可能是诗人自称,意味着他对韩秉文的尊敬和赞扬。
2. “冬后茶芽麦粒粗”描述了冬天后茶芽的形态,表现了茶的初生态,也反映了茶叶的粗糙质地,突显了制茶过程的朴实和粗陋。
3. “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描绘了磨茶和冲泡茶的过程。磨茶时石磨的声音如春雷般响起,冲泡时锡水倒入瓯杯中,茶汤如凝固的酥状物散发出香气。这些描写使人感受到茶文化的细腻和独特魅力。
4. “溪山去眼尘生面,簿领埋头汗匝肤”表现了韩秉文工作的辛苦和专注。他在山野间忘却尘世的纷扰,专心致志地从事茶叶的制作,体现了对茶道的真挚追求和对生活的执着态度。
5. 最后两句“一啜更能分幕府,定应知我俗人无”,表达了作者对茶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一口茶可以使人超脱尘世的纷扰,体验到幕府之间的区别,而这种体验只有懂得欣赏茶的人才能体会到,暗示了茶文化的高雅和独特的价值。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赞美。诗中融入了对茶的制作和品茗过程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和作者对茶道的真挚追求。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茶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平生知我无如子,奈此别离情思何。春水连天归雁尽,故山回首白云多。

王门鼓瑟应难遇,宾馆无鱼直赋歌。为问吾宗老兄弟,近来潘鬓几分皤。

()

冷弦悽断,凤腔灯残,展转悲畴昔。竟床长簟空,对影怅望,芳音遥隔。

尘昏宝镜,更谁伴、空林萧寂。漫疑他、寒夜清辉,还照玉人颜色。

()

如何天上贵,别有世中情。舍己皈慈法,斋心托化城。

云衣披箨粉,风色泛松声。纷纷车马路,谁识有南荣。

()

昆山古娄县,肇自秦汉置。沿革无靡常,东西屡迁治。

张昭首锡爵,习俗颇醇粹。徂晋历唐宋,天挺生人瑞。

()
夏雨多骤止,晚洒苦易乾。
阴乎不能释,膏尔殊未阑。
疎疎政檐溜,浩浩忽木端。
沈疴顿如失,甘寝不自安。
()

一岩冷落高宗雨,满洞清凉吉甫风。

()
晦静先生甲戌榜,元章先子幸同年。
升沈一付六如梦,休赋青云紫陌篇。
()
故事闲台阁,仙门蔼已深。
旧章窥复道,云幌肃重阴。
玄律葭灰变,青阳斗柄临。
年光摇树色,春气绕兰心。
()
寒尽天涯岁又新,一尊孤赏帝城春。
悬知江畔寻梅路,踏雪吟行少一人。
()
适时非履险,足分不忧贫。
须信人间世,宜思物外身。
荣柯堪欢蚁,饱露可怜螓。
更谢东方朔,能安一老臣。
()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
和气盈金榼,恩光湛玉觞。
应知北山羽,犹怯上林霜。
醇味回秋色,清都近醉乡。
山茅沾雨露,誓极寸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