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四霜筠亭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四霜筠亭朗读

这首诗词是苏辙的作品,题为《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四霜筠亭》。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四霜筠亭》

林高日气薄,
竹色净如水。
寂历断人声,
时有鸣禽起。

中文译文:

秋日里,这座园亭矗立在高高的林木之间,
阳光透过稀薄的气息,照射在竹子上,
竹色如同清澈的水。
宁静的环境中,断绝了人们的声音,
偶尔会有鸣禽的声音响起。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高山丛林中的园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感受。

首先,诗中提到的"林高日气薄",描绘了园亭所在的环境,暗示了园亭所处的山林高耸入云,阳光透过稀薄的气息,照射在园亭中。这种意象给人以高远、清凉的感觉,表现了自然山林的壮美和清幽。

其次,诗中描写的"竹色净如水",将竹子的颜色与清澈的水相比,这种比喻既表现了竹子的清新明亮,又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色,给人以一种宁静、静谧的感觉。

接着,诗中描述的"寂历断人声",强调了园亭的宁静与寂静,没有了喧嚣的人声。这种寂静使人们远离尘嚣,沉浸在大自然的宁静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最后,诗中提到的"时有鸣禽起",突然出现的鸣禽声给人以恍若回到自然的感觉,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的赞叹和喜悦。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自然景象,通过对园亭所在环境和周围生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清静宁和的追求。这种清新雅致的描绘和对自然的赞美,展示了苏辙典型的宋代文人情怀和审美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遍数故交亲,何人得六旬。今年已入手,馀事岂关身。

老自无多兴,春应不拣人。陶窗与弘阁,风景一时新。

()

贪山借船赏,嗜酒典琴沽。

()
辟秦人去几千年,介石于今尚块然。
指□载鱼得播□,争如流水亦称贤。
()

文采清华自一家,行身所到讵能涯。学该古昔仍知要,识造高明岂不遐。

英晤早明当道李,勤书频事镇心瓜。似闻忧国头今白,法会无钱想尚赊。

()

万派争流雨过时,晚来春静更逶迤。轻鸥散绕夫差国,

远树微分夏禹祠。青岸渐平濡柳带,旧溪应暖负莼丝。

()

知君莫如我,送君难为别。岂无阳关情,未语喉先咽。

念我发云短,持筹担莫辍。物力值寒俭,欲舞肘已掣。

()

淬砺秋水清,携持远山曙。丁丁在前涧,杳杳无寻处。

巢倾鸟犹在,树尽猿方去。授钺者何人,吾今易其虑。

()

所思劳日夕,惆怅去西东。禅客知何在,春山到处同。

独行残雪里,相见白云中。请近东林寺,穷年事远公。

()
牛斗不可近,近则和尔触。
摩抚不动遥,愧山老觳觫。
慰我有生意,怜渠无怒心。
伊谁为证据,断崖枫树林。
()
约斋诗客坐诗林,泒入江西彻底深。
缝雾裁云梭织锦,明堂清庙玉撞金。
已呼毛颖哦齑臼,更约姮娥聘槁砧。
细咏新来木犀句,一灯明灭夜沉沉。
()

楼殿冠崔嵬,灵芝安在哉。
云飞过江去,花落入城来。
得食鸦朝聚,闻经虎夜回。

()

自笑乾陪奉汉,人誇热肺肠僧。饭了脱剥打睡,椎门击撼不应。

()

画船游,明月路,古历亭虚,面面朱栏护。百顷明湖三万户,如此良宵,一点渔灯度。

棹开时,香过处,说道周遭,荷叶青无数。却被芦花全阁住,泛遍湖湾,不见些儿露。

()
唱彻阳关调。
伴行人、梅拂征鞍,晓霜寒峭。
金甲雕戈开玉帐,尊俎风流谈笑。
看策马、从容江表。
()
能吏今非少,纯儒古亦稀。
斯人胡不寿,吾道岂其非。
才自堪时用,心难与义违。
九原无起日,谁复可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