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 泛清河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 泛清河朗读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 泛清河》是苏辙所作的一首诗词。苏辙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作品以咏史抒怀为主题,充满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南北无多水,
崎岖未舍船。
何时好霖雨,
是处有通川。
坟垅看书卷,
兴亡指道边。
苍芒半秋草,
犹复较愚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与李公择一起乘船泛舟在清河上的情景,并通过这个情景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描述了南北方的河流比较干涸,而船只仍然必需,暗示了社会上存在的困境和艰难。接下来的两句“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表达了苏辙对雨水的期盼,期望能有一场大雨来滋润干旱的土地,使之重新恢复生机。

接下来的两句“坟垅看书卷,兴亡指道边”,揭示了苏辙在泛舟途中看到坟墓旁的人们在读书,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指导国家的兴衰。这表达了苏辙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认为通过学习和教育可以挽救国家的命运。

最后的两句“苍芒半秋草,犹复较愚贤”,以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比喻社会上的人才。苍芒是指秋天草地中的稻草,它们显得凌乱、愚笨,但却又有着一定的才智。这表达了苏辙对社会上的普通人才的赞赏,认为他们虽然不及大才,但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泛舟的场景,却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的抒发,表达了苏辙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他通过这种抒发表达了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以及对普通人才的肯定,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独特视角和思想境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四海常为客,三春却倦游。
能飞归不得,虽去有何求。
故国千年恨,行人万里愁。

()
山色已惊溪上雷,火前那及两旗开。
采芽几日始能就,碾月一罂初寄来。
以酪为奴名价重,将云比脚味甘回。
更劳谁致中{左氵右霝}水,况复颜生不解杯。
()

北风吹断塞门秋,残月荒城此一楼。白骨不须悲故国,青燐长阅古今愁。

()

不肯助为理,咄咄严子陵。皋夔与管商,问君能不能。

众狗逐膻羊,疾者业先登。我才不如狗,妥用强奔腾。

()

黄尘投老得何郎,准拟明年共我长。
熏沐不为杯酒污,飞扬未许老夫量。

()

清神夺凤髓,止息收乌血。六阳飞宇宙,五气通关节。云雷风电,击向三天降冰雪。瑶山海峤喷红雾,赫赫如晴,昼性光明彻。两情结。禅天齐物变,意写成欢悦。阳魂全造化,号真功功妙绝。三千数合无圆缺。神超归物外,永离生灭。

()

莫歌月节折杨柳。前溪变声悦郎口。

()
黄河西下水多生,滕州徐州田不耕。
农民尽逐鱼鳖去,商贾只凭舟楫行。
青山峨峨出鲁国,白云滚滚来任城。
浪游欲尽燕云道,尚欠南风几日程。
()

世上纷华蚁穴耳,东流不作西归水。
号寒那用学孟郊,捉月要须追李子。
一樽忽尔逢故人,高谈往往鬼神嗔。

()

家内平安报尔知,田园岁入有馀资。丝毫不用南中物,好作清官答圣时。

()
郎恩深。
妾思深。
祗为恩深便有今。
回纹辜旧吟。
()
粤国无诸故垒催,吐吞江海亦雄哉。
峰峦叠叠青螺髻,翠幄重重锦绣堆。
破浪乘风浮战艦,荒烟落日傍龙台。
倦游已喜瓜期近,立马沙边更几回。
()

冷艳影图容易就,娇痴心性最难描。为怜笑语人长别,翻怕丹青粉渐消。

素魄忍看鸳冢闭,香魂哀乞蝶裙招。韦皋幽怨元无极,再世茫茫问玉箫。

()

郎君年少称高格,发未胜冠才覆额。同誇秀骨迈凡儿,已有雄文惊座客。

此日重披旧画图,神情虽是容华殊。挥毫写照方童稚,转眼相逢成壮夫。

()

丝竹声传鼓似雷,宝装驼象列三台。从官绯紫东华入,阿母旌幢兴圣来。

绣凤铺裀氍叠煖,金龙缠柱扆屏开。大官献纳盐梅味,独有双成捧玉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