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张粤南夫温子坚元白满执中子权黄冀端微。宋代。王令。始吾得三满,自谓得过人。一日不见之,已恐愚贱滨。忧思丛中来,腹肠生毛鳞。轻舟刺而南,久结愿解伸。入门顾我笑,喜气沃以新。徐徐相抽寻,轧轧听引陈。先生固大贤,拟议何可邻。诸君又相得,热炙香相熏。而我拱其间,贪喜乃失神。凤凰朝百鸟,鸱鸦亦来群。然其气类同,终独凤鹤亲。发为鸣声和,上下相铿纯。苟非治平世,不得此类驯。故其闻之者,舞蹈相摇振。轻风促回舠,後会无涯根。作诗谢幸甚,颠倒迷欢欣。如将铭自贺,又欲书诸绅。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王令。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看梅后从太湖出吴江归烂溪一路桃花盛开口占。明代。王叔承。千岩古树几浮槎,数尽寒英起暮霞。百曲清溪归亦好,五湖春水遍桃春。
倦寻芳 寄骆叔夜明府。清代。毛奇龄。渭南万里,三载携琴,人诵廉洁。为葬慈亲,归卧溪山别业。道场勿辞高士吊,哀来时涌丹徒血。苦思君,又蹉跎相失,暮秋时节。游望冷、蔷薇洞口,丝竹萧条,远过前哲。兔苑鸡场,还揽旧时英杰。草暖吟成樊水调,花飞梦散华池雪。听西堂,几何时,又鸣蜻蛚。
一冬无雨雪而有雷。宋代。戴复古。万物久如渴,三冬一向晴。时无腊雪下,夜有瑞雷鸣。休咎占天意,悲欢见物情。山禽何所感,烂熳作春声。
金蕉叶•新月。清代。彭孙遹。新蟾恰恰。转花梢、照人半霎。谁将明镜弹破,纤纤小指甲。又似人儿瘦怯。染轻云、犀梳倒插。朝来铅粉洗净,蛾黄露一掐。
为王辅卿郎中题雪滩寒雁图。明代。刘基。云茫茫,水浪浪,林木脱叶无稻粮。乌啼雁叫天苍凉,岁云莫矣江山长。有竹有竹在高冈,三株冻折两复僵,小禽悲飞不能扬。苍梧悠悠隔沅湘,欲往从之川无梁。愿披寒霄见朝阳,勿令嗷嗷伤我肠。
发草凉楼驿一十里饭一黎姓楼和壁间任少海韵。明代。刘天民。紫岩山阁倚残霞,素雪回看静碧沙。未有东风消不得,隔林犹似蕊珠花。
嬉春曲戏效香奁体四首 其二。明代。黎遂球。暗接脂唇酒共甜,月明长恨捲珠帘。香浮捧砚双云娜,花染弹筝十指尖。柳带赠诗情自结,梨魂如梦醉同淹。宜人赖有微微雾,避入深丛过短檐。
揽镜六言三首 其一。宋代。刘克庄。背伛水牛泅涧,发白冰蚕吐丝。貌丑似猴行者,诗瘦于鹤何师。
题陈宪山水。明代。杨士奇。何卿妙写趣,陈宪问题诗。野水瀰溪涧,春云压树枝。群山如对客,独学更求师。待我归来日,披图共酒卮。
菩萨蛮。宋代。留元崇。江头日落孤帆起。归心拍拍东流水。山远不知名。为谁迢递青。危桥来处路。尚带潇湘雨。楚尾与吴头。一生离别愁。
钓月为梁秀夫题十首 其七。明代。苏仲。兔影涵波光,浪平无钓饵。自学詹何翁,高蹈平生志。
寄题王才臣南山隐居六首·南谷。宋代。魏了翁。我行半天下,梦不到南谷。健读诸老诗,划见真面目。
花障。宋代。姚中一。绿外秾黄白外红,一屏香锦立春风。天真步障豪难敌,借与王家赛石崇。
送表兄东南游。唐代。周贺。山水叠层层,吾兄涉又登。挂帆春背雁,寻磬夜逢僧。雪溜悬衡岳,江云盖秣陵。评文永不忘,此说是中兴。
梓潼县。清代。周有声。不到潼川县,安知栈阁悬。城孤才得地,山拓渐容天。树色旌竿直,江流藻绘鲜。神灵俨祠庙,一为指星躔。
沧滩。宋代。陆游。百夫正讙助鸣橹,舟中对面不得语。须臾人散寂无哗,惟闻百丈转两车。呕呕哑哑车转急,舟人已在沙际立。雾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故乡回首已千山,上峡初经第一滩。少年亦慕宦游乐,投老方知行路难。
和季文山斋早春二首 其一。元代。钱惟善。方壶元不离人间,倚遍东风十二阑。烟雨楼台春似画,水云窗户昼生寒。遥知洗鼎煎茶待,定许敲门借竹看。醉后石桥花烂熳,翠禽啁哳在檐端。
过咸阳二首 其二。元代。赵秉文。上林池籞锁芳尘,直抵南山不属人。世上千年陵谷变,千村桑柘鹁鸪春。
送黄吉甫入京题清凉寺壁。宋代。王安石。薰风洲渚济花繁,看上征鞍立寺门。投老难堪与君别,倚江从此望远辕。
览古四十二首 其三十二。元代。杨维桢。尝疑王孝子,素履朴且庄。门生服县役,径行想不扬。孝子躬馌具,罄折在道旁。门生役已脱,诡道由此行。
次董彦速示轮老韵三首 其三。宋代。谢薖。黄花散若金,翠竹森如束。此还有妙义,机发同箭速。可怜钝根士,每嗟力不足。须知日月疾,仅得羊胛熟。
柳塘春。明代。黄玠。江南二月柳条青,柳下陂堂取次行。兰杜吹香鱼队乐,草莎成罽马蹄轻。小蛮多恨身今老,张绪少年春有情。得似东吴顾文学,风前雨后听莺声。
登锦城散花楼。唐代。李白。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遣兴十首呈孟兵部使君 其五。宋代。俞德邻。翛翛琼田鹤,高步何颀颀。霜毛映寒月,丹顶含晴晖。胡不乘轩车,俛啄前溪为。溪水清且沦,白石亦粼粼。虽无鱼虾味,且免鸡鹜嗔。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唐代。王维。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明君移凤辇,太子出龙楼。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金人来捧剑,画鹢去回舟。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宸章在云表,垂象满皇州。
代家父赏菊。明代。张子翼。花情最与逸相宜,十月霜风挟雨披。时序惊心频北顾,老夫即事向东篱。落英细数看云久,尊酒同倾对客迟。处处年年拚著汝,东西南北任吾之。
谭守约陈漕林宰同游南岩得问字。宋代。韩淲。高情动岩壑,幽讨忘远近。追随得秋日,挈榼多美酝。悠悠远朝市,寂寂委时运。雨集星散间,他年或相问。
观调发四首。宋代。刘克庄。胡马止能战平地,安知东南有长技。大江无时起风涛,下濑楼船如屋高。丕坚二子曾夺魄,曰彼有人此勍敌。当时百万鸟兽奔,况尔小丑真游魂。妇语藁砧闬语罢,鼓行勿信傍人吓。明年汉淮春水生,凯旋笳吹来相迎。
鹧鸪天。宋代。段克己。毡毡轻舟逆上溪。何时柳树已成围。贪看归鸟投林急,不觉残花入座飞。兰棹举,曲尘霏。新荷挽断有余丝。酒酣却对青山笑,面目仓然不入
贺庞少尹除太常少卿。唐代。贾岛。太白山前终日见,十旬假满拟秋寻。中峰绝顶非无路,北阙除书阻入林。朝谒此时闲野屐,宿斋何处止鸣砧。省中石镫陪随步,唯赏烟霞不厌深。
送王古愚提举海北。明代。符锡。参军两地驱驰遍,盐铁中年宠辱轻。山海总知明主使,燕鸿无柰故人情。仓曹盆卒无劳计,裕国宽商自有程。未倚清江营旧业,还瞻紫极傍东瀛。
伏日同吴虎臣诸君避暑玄湖。清代。李英。海燕飞飞西复东,几人钓艇石湖中。天边珠树三峰白,镜里荷花六月红。落羽独怜游洛客,问奇时傍灌园翁。烟霞处处堪招隐,谁道淮南有桂丛。
挽云窝林处士。两汉。王褒。青山何处白云窝,不见诗人掩薜萝。策杖谁寻盘谷隐,辍耕偏忆鹿门过。芳蹊此日成桃李,野服当年制芰荷。欲酹吟魂招楚些,宁堪洒泪客中歌。
送方子及谪滇南 其二。明代。佘翔。迢迢东海一波臣,路出盘江更问津。寒食蘼芜愁片雨,春衣杨柳拂轻尘。青云谪去还何日,白雪歌来和几人。我亦乾坤憔悴者,不堪泽畔赋灵均。
次庄过荆渚以诗寄之。宋代。赵汝鐩。泽国遥千里,云帆隔两州。醉行沙市月,吟破渚宫秋。鱼叹冯驩铗,貂残季子裘。人传君入蜀,无事早归休。
过新滩作出峡行。宋代。李曾伯。蜀道登天难,尤难泝流入。自峡上夔渝,江险滩节密。前年冲寒来,水落且石出。寄命竹一缕,寸挽退或尺。旬宣愧罔功,征戍幸逭责。仁哉圣主恩,有诏许归佚。匆匆乘月下,初值朱明律。常年桃涨后,此际梅潦溢。危漩若釜沸,惊湍如矢激。今年独何异,水势平於席。仅添半篙绿,稳泛万顷碧。纵横顺濆淖,隐见辨沙碛。毋庸事盘滩,了不懼触石。一日涪州岸,三宿云安邑。滟澦露山骨,底柱屹中立。巫峰披宿雾,奇哉翠欲滴。建瓴高屋易,百里一瞬息。安然中流坐,恍若前山失。舟轻蜚鸟过,岸鴂脱兔疾。伊滩以新名,此水虑微涩。黎明报船步,数尺长一夕。波臣信有助,棹师喜何剧。前竿与后枕,橹六视听一。招呼左右向,心手应相得。所取无釐差,其矢如绳直。载瞻洺川祠,不远西陵驿。倏焉飞廉怒,卷起浪涛白。篙篷掀欲舞,绠缆系惟亟。凡我同舟人,相雇几动色。兴言大川涉,畴为讯诸易。古谚固有云,飘风终日。须臾棹歌发,安危在漏刻。衰迟嗟我生,险阻几身历。萍梗遍江海,星霜老疆场。此行亦良苦,岂敢计终吉。始入凡四旬,今出仅更浃。行止非人为,扶持有神力。瓣香荐牲酒,对越寸衷赤。自兹丘樊归,谨无以形役。晚来贺平善,诗以纪其实。
风雨今如此。问行人、如何有得,许多儿泪。为探木犀开也未,只有芙蓉而已。九十日、秋光能几。千里送人须一别,却思量、我了思量你。去则是,住则是。
归归我亦行行矣。便行行、不须回首,也休萦系。一似天边双鸣雁,一个飞从东际。那一个、又飞西际。毕竟人生都是梦,再相逢、除是青霄里。却共饮,却共醉。
贺新郎(再送前人)。宋代。葛长庚。风雨今如此。问行人、如何有得,许多儿泪。为探木犀开也未,只有芙蓉而已。九十日、秋光能几。千里送人须一别,却思量、我了思量你。去则是,住则是。归归我亦行行矣。便行行、不须回首,也休萦系。一似天边双鸣雁,一个飞从东际。那一个、又飞西际。毕竟人生都是梦,再相逢、除是青霄里。却共饮,却共醉。
柏堂。宋代。苏轼。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筋尚宛然。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佳名到处传。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
书刘景文所藏宗少文一笔画。宋代。苏轼。宛转回纹锦,萦盈连理花。何须郭忠恕,匹素画缫车。
早发吕瑰宿合桥驿。明代。张弼。慈闱寿诞值嘉辰,游子南交万里身。过眼莺花长路感,留人歌吹满堂春。膝前綵戏能忘远,天上鸿恩甫及申。无计奋飞空刺促,迢迢归梦舞衣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要三到。宋代。朱熹。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