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二日回过三沟

八月二十二日回过三沟朗读

《八月二十二日回过三沟》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八月二十二日回过三沟,
沙滩上看不见双飞的鸟儿,
不要去捕捉波浪中的鱼儿。
再次回到三沟,感到无比凄凉,
西风吹来,眼中尽是凋谢的秋蕖。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在八月二十二日回到三沟的情景。诗人在沙滩上发现没有双飞的鸟儿,也不想去捕捉波浪中的鱼儿。他重回三沟,感到深深的忧伤。西风吹来,他眼中只看到凋谢的秋蕖。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光阴流逝的感慨。

赏析:
1. 自然意象:诗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生动而细腻,如沙滩上的双飞鸟儿和波浪中的目鱼,以及秋蕖的凋谢。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2. 孤寂与凄凉:诗人在回到三沟之后,感到特别凄凉和孤寂。这种情感通过诗中的西风和凋谢的秋蕖得到了体现。西风吹来,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而凋谢的秋蕖则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

3. 时光的流转:诗人回到三沟,意味着时间的流转和回忆的回归。他对沙滩上不再见到双飞的鸟儿和波浪中的鱼儿感到遗憾,同时也对自己的回归感到忧伤。这种对时光流转和岁月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性的感慨。诗歌中的凄凉与孤寂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深沉忧伤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

猜你喜欢

直舍西头俯禁城,捲帘坐待月华明。诗题綵笔誇先就,酒注银瓶劝满倾。

蟾桂风清微有影,金茎露下不闻声。北来此会应难得,且共酣歌咏太平。

()

同年君是早归人,多羡乾坤自在身。客舍歌残朝雨后,扁舟兴尽雪溪滨。

渊明入社何妨酒,摩诘怀乡祇为亲。若会东州诸故旧,莫将羊酪配羹莼。

()
昔者谁能比,今来事不同。
寂寥青草曲,散漫白榆风。
架倒藤全落,篱崩竹半空。
宁须惆怅立,翻覆本无穷。
()

南楚标前贡,西秦识旧城。祭天封汉岭,掷地警孙声。

向日披沙净,含风振铎鸣。方同杨伯起,独有四知名。

()

迩来比比都元帅,闻此令人颇失惊。颠倒群雄固如此,但愁识者反相轻。

()

韶华已过半,感叹固多同。
万室初藏火,千花竞笑风。
林光高蔼蔼,山气远葱葱。

()

近远居新徙,寻求路转微。
讵知连一巷,依旧掩双扉。
传语经旬出,曾期昨日归。

()
叶落古祠前,村安许宿船。
人声齐到客,月色独归禅。
野火明秋渚,山钟出寺烟。
推蓬不成寐,霜气览江天。
()
()

内外都无隔,帷屏不复张。夜眠兼客坐,同在火炉床。

()

风满潮沟木叶飞,水边行客驻骖騑.三朝恩泽冯唐老,

万里乡关贺监归。世路穷通前事远,半生谈笑此心违。

()

孔明昔未遇,㷀然守幽独。蓬蒿深没人,高风满山谷。

时来乘云龙,天人播芳馥。三分割梁益,伯王气始肃。

()

地僻云深少客来,梵王宫殿尽尘埃。凄凉一片西湖月,犹照生公旧讲台。

()
久以嘉谋赞迩英,暂分东淛慰苍生。
闲携僚吏挥金盏,更遣娉婷吹玉笙。
霖雨千岩垂欲作,孤舟野水未妨横。
匪因衮绣归黄合,还念知章在四明。
()
史以太伯比,斯评恐未真。
我知东海意,不忍母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