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临江仙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朗读
【注释】:
由词题可知,这首词记载的是作者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 、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金济南府即宋齐州(今山东济南),据《金史·地理志》记录,济源县在金河东南路孟州,今属河南。那么,李辅之又是何许人?李辅之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
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愁怅。词的上片尽写初秋的大明湖。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州渚之想”。“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 红妆 ”、“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不禁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作者反复提及景致之美 ,可见对上次游湖仍记忆犹新。在红绿掩映之间。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尽写美景是为了烘托人物。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作者本人与友人李辅之。统看上片,可见作者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欢畅。
词的下片,在表达效果上与上片迥然不同。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 。“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本词的写作时间大约在戊戌年,此时正值元遗山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太原 ,与济南相隔甚远,故曰:“千里”,“三年”写出与友人分离的确切时间。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作者也无一例外。“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而仅以此举还不够。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思想的共鸣,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 ,楚江东”。而全词以情作结,感情流露自然,纯真。
全词笔调清新 ,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 ,因景抒怀 。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 。内容与形式统一 ,可谓“得其所哉”。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元好问朗读
()

猜你喜欢

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何期绝塞千山外,幸有清樽十日留。

独漉泥深苍隼没,五羊天远白云秋。谁怜函谷东来后,班马萧萧一敝裘。

()

深洞回尘鞅,閒云锁石扉。采芝从此入,愁湿薜萝衣。

()

才华纵横策治安,江湖沦落一儒冠。神交数载凭文字,晤语移时吐胆肝。

热血少年消耗易,颓风故国挽回难。愿君好继龙门史,藏向名山后代看。

()

日斜问渡汉阳门,双桨中流浪欲翻。人世那能容李白,风波何必系章惇。

惊心频洒途穷泪,剪纸难招定后魂。还是故乡风景好,鲈鱼莼菜足江村。

()

三脊不供谁缩酒,六千地总付秦黔。青茅常共荆州在,罪与齐桓数到今。

()

早起肃行役,寒威何太严。防身惟短剑,沽酒有长髯。

故国山河尽,愁心日夜添。鸡声催出客,残月挂茅檐。

()

谢公蹑石壁,扪萝入紫氛。逸兴满吴会,健笔凌千军。

英风邈谁俦,明滨千载群。憩游明水作,臭比芝兰芬。

()

政成天地不相违,瑞应中台赞万几。夜浥垂珠濡绿叶,朝凝润玉弄清辉。

仙盆云表秋难比,丰草宵零日未晞。本自君臣俱会合,更嘉报上美能归。

()

云北是阳川,人家洞壑连。坛当星斗下,楼拶翠微边。

一半遥峰雨,三条古井烟。金庭如有路,应到左神天。

()
娟娟竹上露,泠泠竹间风。
风露自高洁,轩窗亦玲珑。
明月散清影,独起行绕丛。
缅怀爱竹人,气味千载同。
()

绮构青云上,烟光动窗户。万籁生阴谷,孤禽隐深树。

亭亭百尺喜,松声自朝暮。谁识元化理,究此无言趣。

()

词林巨擘久心降,万斛龙文只手扛。
革履似因求见数,朱衣暂隔引前双。
明当归辟翘材馆,想未能忘濯锦江。

()
参差帘影晨光动。
露桃雨柳矜新宠。
闲愁多仗酒驱除,春思不禁花从臾。
倚楼听彻单于弄。
()
君不见古来五关虎豹守,入仕艰难无不有。
兴能一札秋槐黄,芒鞋布裙天下走。
攀援龙鳞万万手,咳唾骊珠万万口。
蓬莱无路弱水隔,七上十上空白首。
()
向上关,脚下路。
才拟问如何,邯郸学唐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