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松

古松朗读

《古松》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司马光。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古老的松树,展现了它的壮丽和坚韧。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摧颓岩壑间,磊落得天顽。
香叶低渐水,余根倒挂山。
白猿窥子落,黄鹤认巢还。
不久应为石,莓苔旧已班。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松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坚强和持久力量的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开头,司马光写道:“摧颓岩壑间,磊落得天顽。”这里的“摧颓”意味着松树生长在崎岖不平的山谷之间,而“磊落得天顽”则表达了松树的高大和坚韧。这种坚韧的形象使人们联想到松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形象,象征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接下来的两句诗写道:“香叶低渐水,余根倒挂山。”这里的“香叶低渐水”描绘了松树的枝叶低垂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而“余根倒挂山”则形象地描绘了松树的根系,它们像倒挂的山峦一样扎根在地面上,给人一种稳固和深厚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诗写道:“白猿窥子落,黄鹤认巢还。”这里的“白猿”和“黄鹤”是对松树周围环境的描绘。白猿窥子落,黄鹤认巢还,表达了松树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周围的动物和环境相互依存和共生的关系。

最后两句诗写道:“不久应为石,莓苔旧已班。”这里的“不久应为石”意味着松树将来会变成石头,而“莓苔旧已班”则表达了松树周围的环境已经被青苔所覆盖。这种描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万物的更迭,但松树作为一个象征着坚韧和持久的形象,依然屹立在那里。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古松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坚韧和持久力量的赞美,并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强调了松树的独特和珍贵。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示了司马光对自然界中的奇妙和美丽的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朗读
()

猜你喜欢

万里西风吹羽仪,独传霜翰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涵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晓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
相逢说牢落,况乃值清秋。
满地已黄叶,他乡应白头。
酒边愁较缓,身外老堪休。
为赠青天月,须君尽日留。
()

金铙随玉节,落日河边路。沙鸣后骑来,雁起前军度。

五城鸣斥堠,三秦新召募。天寒白登道,塞浊阴山雾。

()

合殿风和碧柳丝,嘉禽色占锦纹奇。兼呈五德灵鸡绶,倒挂孤桐小凤仪。

无数天机临谱绣,有时人语出花枝。侍儿不用抛红豆,自有佳音慰圣慈。

()

异县悲南国,同车感北风。霜清淮浦阔,木落楚江空。

危坂难回马,炎方少去鸿。望归天共远,惜别岁将穷。

()

尚书清白临南海,虽饮贪泉心不回。

唯向诗中得珠玉,时时寄到帝乡来。

()

将军功动满旂常,昨日赐对开明光。
腰悬橐驼紫金钮,爵号进拜诸侯王。
戟衣翩翩弄春影,大第高门临万井。

()

十战秋风落拓身,青杉襟上泪痕新。到今报国摅忠愤,还是当年下第人。

()

天遣孤儿寄海南,杵婴高义尉佗堪。土官争说存韦姓,如意酖亡戚氏瘖。

()

百里而遥一日过,匆匆为别饮无何。京华已愧严徐晚,城内从教卓郑多。

()
久在文公几杖旁,暮年所得最精祥。
贫甘香火辞符竹,病整衣冠坐箦床。
壮士军中悲亮死,先师地下惜回亡。
洗云破寺三间屋,却有门人远赴丧。
()
陌上清歌最可听,谁知此是断肠声。
就中更有杨枝曲,恨杀昏鸦及晓莺。
()
云翁独栖冷翠谷,三月不出令人疑。
圆通老僧远相报,病中忍冻更忍饥。
()

春到皇都,日边已觉风光丽。异人名世。独禀阳和粹。
福寿川增,行庆鸳行缀。笙歌重。几多珠翠。拚取今宵醉。

()
杨柳温柔是故乡。
纷纷蜂蝶去年场。
大率一春风雨事,最难量。
满把携来红粉面,堆盘更觉紫芝香。
()